卷三十一·志第二十六

简体浏览|繁體浏覽
包含卷三十一与卷三十二
  卷三十一·志第二十六

  ◎地理下

  彭城郡〔旧置徐州,后齐置东南道行台,后周立总管府。开皇七年行台废,大业四年府废。〕统县十一,户一十三万二百三十二。

  彭城〔旧置郡,后周并沛及南阳平二郡入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复置郡。有吕梁山、徐山。〕蕲〔梁置蕲郡。后齐置仁州,又析置龙亢郡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州废。〕谷阳〔后齐置谷阳郡,开皇初郡废。又有巳吾、义城二县,后齐并以为临淮县,大业初并入焉。〕沛留〔后齐废,开皇十六年复。有微山、黄山。〕丰萧〔旧置沛郡,后齐废为承高县。开皇六年改为龙城,十八年改为临沛,大业初改曰萧。有相山。〕滕〔旧曰蕃,置蕃郡。后齐废。开皇十六年改曰滕县。〕兰陵〔旧曰承,置兰陵郡。开皇初郡废,十六年分承置郐州及兰陵县。大业初州废,又并兰陵、鄫城二县入焉,寻改承为兰陵。有抱犊山。〕符离〔后齐置睢南郡,开皇初郡废,有竹邑县,梁置睢州,开皇三年州废,又废竹邑入焉。有女山、定陶山。〕方与〔后齐废,开皇十六年复。〕

  鲁郡〔旧兖州,大业二年改为鲁郡。〕统县十,户十二万四千一十九。

  瑕丘〔旧废,开皇十三年复,带郡。〕任城〔旧置高平郡,开皇初废。〕邹〔有邹山、承匡山。〕曲阜〔旧曰鲁郡,后齐改郡为任城。开皇三年郡废,四年改县曰汶阳,十六年改名曲阜。〕泗水〔开皇十六年置。有陪尾山、尼丘山、防山。有洙、泗水。〕平陆〔后齐曰乐平,开皇十六年改焉。〕龚丘〔后齐曰平原县,开皇十六年改焉。〕梁父〔有龟山。〕博城〔旧曰博,置泰山郡。后齐改郡曰东平,又并博平、牟入焉。开皇初郡废,十六年改县曰汶阳,寻改曰博城。有奉高县,开皇六年改曰岱山,大业初州废,又废岱山县入焉。有岱山、玉符山。〕嬴〔开皇十六年分置牟城县,大业初并入焉。有艾山。有淄水。〕

  琅邪郡〔旧置北徐州,后周改曰沂州。〕统县七,户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。

  临沂〔旧曰即丘,带郡。开皇初郡废,十六年分置临沂,大业初并即丘入焉。有大祠山。〕费颛臾〔旧曰南城武阳,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又有南城县,后齐废。有开明山。〕新泰〔后齐废蒙阴县入焉。〕沂水〔旧置南青州及东安郡,后周改州为莒州。开皇初郡废,改县曰东安。十六年又改曰沂水。大业初州废。〕东安〔后齐废,开皇十六年复。有松山。〕莒〔旧置东莞郡。后齐废,后置义唐郡。开皇初废。〕

  东海郡〔梁置南、北二青州,东魏改为海州。〕统县五,户二万七千八百五十八。

  朐山〔旧曰朐,置琅邪郡。后周改县曰朐山,郡曰朐山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复,带郡。有朐山、羽山。〕东海〔旧置广饶县及东海郡,后齐分广饶置东海县。开皇初废郡及东海县,仁寿元年,改广饶曰东海。有谢禄山、郁林山。〕涟水〔旧曰襄贲。置东海郡。东魏改曰海安。开皇初郡废,县又改焉。〕沭阳〔梁置潼阳郡。东魏改曰沭阳郡,置县曰怀文。后周改县曰沭阳。开皇初郡废。〕怀仁〔梁置南、北二青州。东魏废州,立义唐郡及怀仁县。开皇初郡废。〕

  下邳郡〔后魏置南徐州,梁改为东徐州,东魏又改曰东楚州,陈改为安州,后周改为泗州。〕统县七,户五万二千七十。

  宿豫〔旧置宿豫郡,开皇初郡废。大业初置下邳郡。又梁置朝阳、临沭二郡,后齐置晋宁郡,寻并废。〕夏丘〔后齐置,并置夏丘郡,寻立潼州。后周改州为宋州,县曰晋陵。开皇初郡废,十八年州废,县复曰夏丘。又东魏置临潼郡,睢陵县,后齐改郡为潼郡。又梁置潼州,后齐改曰睢州,寻废,亦入潼郡。开皇初郡县并废。〕徐城〔梁置高平郡。东魏又并梁东平、阳平、清河、归义四郡为高平县,又并梁朱沛、循仪、安丰三郡置朱沛县。又有安远郡,后齐废,后周又并朱沛入高平。开皇初郡废,十八年更名徐城。淮阳梁置淮阳郡。东魏并绥化、吕梁二郡置绥化县。后周改县为淮阳。开皇初郡废。又有梁临清、天水、浮阳三郡,东魏并为甬城县,后齐改曰文城县,后周又改为临清,开皇三年省入焉。〕下邳〔梁曰归政,置武州,下邳郡。魏改县为下邳,置郡不改,改州曰东徐。后周改州为邳州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州废。有峄山、磬石山。〕良城〔梁置武安郡,开皇初郡废,十一年县更名曰良城。有徐山。〕郯〔旧置郡,开皇初废。〕

  《禹贡》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”彭城、鲁郡、琅邪、东海、下邳,得其地焉。在于天文,自奎五度至胃六度,为降娄,于辰在戌。其在列国,则楚、宋及鲁之交。考其旧俗,人颇劲悍轻剽,其士子则挟任节气,好尚宾游,此盖楚之风焉。大抵徐、兖同俗,故其馀诸郡,皆得齐、鲁之所尚。莫不贱商贾,务稼穑,尊儒慕学,得洙泗之俗焉。

  江都郡〔梁置南兖州,后齐改为东广州,陈复曰南兖,后周改为吴州。开皇九年改为扬州,置总管府,大业初府废。〕统县十六,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。

  江阳〔旧曰广陵,后齐置广陵、江阳二郡。开皇初郡废,十八年改县为邗江,大业初。更名江阳。有江都宫、扬子宫。有陵湖。〕江都〔自梁及隋,或废或置。〕海陵〔梁置海陵郡。开皇初郡废,又并建陵县入,寻析置江浦县,大业初省入。〕宁海〔开皇初并如皋县入。〕高邮〔梁析置竹塘、三归二县,及置广业郡,寻以有嘉禾,为神农郡。开皇初郡废,又并竹塘、三归、临泽三县入焉。〕安宜〔梁置阳平郡及东莞郡。开皇初郡废,又废石鳖县入焉。有白马湖。〕山阳〔旧置山阳郡,开皇初郡废。十二年置楚州,大业初州废。有后魏淮阴郡,东魏改为淮州,后齐并鲁、富陵立怀恩县,后周改曰寿张,又侨立东平郡。开皇元年改郡为淮阴,并立楚州,寻废郡,更改县曰淮阴。大业初州废,县并入焉。〕盱眙〔旧魏置盱眙郡。陈置北谯州,寻省。开皇初郡废,又并考城、直渎、阳城三县入。有都梁山。〕盐城〔后齐置射阳郡,陈改曰盐城,开皇初郡废。〕清流〔旧曰顿丘,置新昌郡及南谯州。开皇初改为滁州,郡废。又废乐钜、高塘二县入顿丘,改曰新昌。十八年又改为清流。大业初州废。有白禅山、曲亭山。〕全椒〔梁曰北谯,置北谯郡。后齐改郡为临滁,后周又曰北谯。开皇初郡废,改县为滁水。大业初改名焉。有铜官山、九斗山。〕六合〔旧曰尉氏,置秦郡。后齐置秦州。后周改州曰方州,改郡曰六合。开皇初郡废,四年改尉氏曰六合,省堂邑、方山二县入焉。大业初州废。又后齐置瓦梁郡,陈废。有瓜步山、六合山。〕永福〔旧曰沛,梁置泾城、东阳二郡,陈废州,并二郡为梁郡。后周改梁郡为石梁郡,改沛县曰石梁县,省横山县入焉。开皇初郡废。大业初改县曰永福。有香山、永福山。〕句容〔有茅山、浮山、四平山。〕延陵〔旧置南徐州、南东海郡,梁改曰兰陵郡,陈又改为东海。开皇九年州郡并废,又废丹徒县入焉。十五年置润州,大业初州废。有句骊山、黄鹄山、蒜山、长塘湖。〕曲阿〔有武进县,梁改为兰陵,开皇九年并入。〕

  钟离郡〔后齐曰西楚州,开皇二年改曰濠州。〕统县四,户三万五千一十五。

  钟离〔旧置郡,开皇初郡废。大业中复置郡。〕定远〔旧曰东城。梁改曰定远,置临濠郡。后齐改曰广安。开皇初郡废。又有旧九江郡,后齐废为曲阳县,县寻废。又有梁置安州,侯景乱废。〕化明〔故曰睢陵,置济阴郡。后齐改县曰池南,陈复曰睢陵,后周改为昭义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县改名焉。〕涂山〔旧曰当涂。后齐改曰马头,置郡曰荆山。开皇初改县曰涂山,废郡。有当涂山。〕

  淮南郡〔旧曰豫州,后魏曰扬州,梁曰南豫州,东魏曰扬州,陈又曰豫州,后周曰扬州。开皇九年曰寿州,置总管府,大业元年府废。〕统县四,户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八。

  寿春〔旧有淮南、梁郡、北谯、汝阴等郡,开皇初并废,并废蒙县入焉。大业初置淮南郡。有八公山、门溪。〕安丰〔梁置陈留、安丰二郡,开皇初并废。有芍陂。〕霍丘〔梁置安丰郡,东魏废。开皇十九年置县,名焉。〕长平〔梁置北陈郡,开皇初废,又并西华县人。〕

  弋阳郡〔梁置光州。〕统县六,户四万一千四百三十三。

  光山〔旧置光城郡。开皇初郡废,十八年置县焉。大业初置光阳郡。又有旧黄川郡,梁废。〕乐安〔梁置宋安郡,及宋安、光城二县,又有丰安郡,开皇三年并废入焉。有弋阳山、浮光山、金山、锡山。〕定城〔后齐置南郢州,后废入南、北二弋阳县,后又省北弋阳入南弋阳,改为定远焉。又后魏置弋阳郡,及有梁东新蔡县。后周改为淮南郡。又后齐置齐安、新蔡二郡,及废旧义州,立东光城郡。至开皇初,五郡及郢州并废。〕殷城〔旧曰包信,开皇初改名焉。梁置义城郡及建州,并所领平高、新蔡、新城三郡,开皇初并废。有大苏山、南松山。〕固始〔梁曰蓼县。后齐改名焉,置北建州,寻废州,置新蔡郡。后周改置浍州。开皇初州郡并废入,又改县为固始。有安阳山。〕期思〔陈置边城郡。开皇初郡废,改县名焉。有后齐光化郡,亦废入焉。有大别山。〕

  蕲春郡〔后齐置雍州,后周改曰蕲州。开皇初置总管府,九年府废。〕统县五,户三万四千六百九十。

  蕲春〔旧曰蕲阳,梁改曰蕲水。后齐改曰齐昌,置齐昌郡。开皇十八年改为蕲春。开皇初郡废。有安山。〕浠水〔旧置永安郡,开皇初郡废。有石鼓山。〕蕲水〔旧曰蕲春,梁改名焉。有鼓吹山。有蕲水。〕黄梅〔旧曰永兴,开皇初改曰新蔡,十八年改名焉。有黄梅山。〕罗田〔梁置义州、义城郡,开皇初并废。〕

  庐江郡〔梁置南豫州,又改为合州。开皇初改为庐州。〕统县七,户四万一千六百三十二。

  合肥〔梁曰汝阴,置汝阴郡。后齐分置北陈郡。开皇初郡废,县改名焉。〕庐江〔齐置庐江郡,梁置湘州,后齐州废,开皇初郡废。有冶甫山、上薄山、三公山、圣山、蓝家山。〕襄安〔梁曰蕲,开皇初改焉。有龟山、紫微山、亚父山、半阳山、白石山、四鼎山。〕慎〔东魏置平梁郡,陈曰梁郡,开皇初郡废。有浮阇山。〕霍山〔梁置霍州及岳安郡、岳安县。后齐州废。开皇初郡废,县改名焉。〕渒水〔梁置北沛郡及新蔡县。开皇初郡废,又废新蔡入焉。有坠星山。〕开化〔梁置。有衡山、九公山、蹋鼓山、天山、多智山。〕

  同安郡〔梁置豫州,后改曰晋州,后齐改曰江州,陈又曰晋州,开皇初曰熙州。〕统县五,户二万一千七百六十六。

  怀宁〔旧置晋熙郡,开皇初郡废。大业三年置同安郡。〕宿松〔梁置高塘郡。开皇初郡废,改县曰高塘,十八年又改名焉。有雷水。〕太湖〔开皇初改为晋熙,十八年复改名焉。〕望江〔陈置大雷郡。开皇十一年改曰义乡,十八年改名焉。〕同安〔旧曰枞阳,并置枞阳郡。开皇初郡废,十八年县改名焉。有浮度山。〕

  历阳郡〔后齐立和州。〕统县二,户八千二百五十四。

  历阳〔旧置历阳郡,开皇初郡废。大业初复置郡。〕乌江〔梁置江都郡,后齐改为齐江郡,陈又改为临江郡,周改为同江郡。开皇初郡废。大业初置历阳郡。有六合山。〕

  彤阳郡〔自东晋已后置郡曰扬州。平陈,诏并平荡耕垦,更于石头城置蒋州,〕统县三,户二万四千一百二十五。

  江宁〔梁置丹阳郡及南丹阳郡,陈省南丹阳郡。平陈,又废丹阳郡,并以秣陵、建康、同夏三县入焉。大业初置丹阳郡。有蒋山。〕当涂〔旧置淮南郡。平陈,废郡,并襄垣、于湖、繁昌、西乡入焉。有天门山、楚山。〕溧水〔旧曰溧阳。开皇九年废丹阳郡入,十八年改焉。有赭山、庐山、楚山。〕

  宣城郡〔旧置南豫州。平陈,改为宣州。〕统县六,户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九。

  宣城〔旧曰宛陵,置宣城郡。平陈,郡废,仍并怀安、宁国、当涂、浚遒四县入焉。大业初置郡。有敬亭山。〕泾〔平陈,省安吴、南阳二县入焉。有盖山、陵阳山。〕南陵〔梁置,并置南陵郡,陈置北江州。平陈,州郡并废,并所管石城、临城、定陵、故治、南陵五县入焉。〕秋浦〔旧曰石城。平陈废,开皇十九年置,改名焉。〕永世〔平陈废,开皇十二年又置。有灵光山。〕绥安〔旧曰石封,平陈,改名焉。梁末立大梁郡,又改为陈留。平陈,郡废,省大德、故鄣、安吉、原乡四县入焉。〕

  毗陵郡〔平陈,置常州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九。

  晋陵〔旧置晋陵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置郡。有横山。〕江阴〔梁置,及置江阴郡。平陈,废郡,及利城梁丰县入焉。有毗陵山。〕无锡〔有九龙山。〕义兴〔旧曰阳羡,置义兴郡。平陈,郡废,改县名焉。又废义乡、国山、临津三县入焉。有计山、洞庭山。〕

  吴郡〔陈置吴州。平陈,改曰苏州,大业初复曰吴州。〕统县五,户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七。

  吴〔旧置吴郡。平陈,郡废,大业初复置。有胥山、横山、华山、黄山、姑苏山、太湖。〕昆山〔梁置。平陈废,开皇十八年复。〕常熟〔旧曰南沙,梁置信义郡。平陈废,并所领海阳、前京、信义、海虞、兴国、南沙入焉。有虞山。〕乌程〔旧置吴兴郡。平陈,郡废,并东迁县入焉。仁寿中置湖州,大业初州废。有雉山。〕长城〔平陈废,仁寿二年复。有卞山。〕

  会稽郡〔梁置东扬州。陈初省,寻复。平陈,改曰吴州,置总管府。大业初府废,置越州。〕统县四,户二万二百七十一。

  会稽〔旧置会稽郡。平陈,郡废,及废山阴、永兴、上虞、始宁四县入,大业初置郡。有稷山、种山、会稽山。〕句章〔平陈,并馀姚、鄞、鄮三县入。有太白山、方山。〕剡〔有桐柏山。〕诸暨〔有泄溪、大农湖。〕

  馀杭郡〔平陈,置杭州。仁寿中置总管府,大业初府废。〕统县六,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。

  钱唐〔旧置钱唐郡。平陈,废郡,并所领新城县入。大业三年置馀杭郡。有粟山、石甑山、临平湖。〕富阳〔有石头山、鸡笼山。〕馀杭〔有由拳山、金鹅山。〕於灊〔有天目山、石镜山。有桐溪。〕盐官〔有蜀山。〕武康〔平陈废,仁寿二年复。有封嵎山、青山、白鹄山。〕

  新安郡〔平陈,置歙州。〕统县三,户六千一百六十四。

  休宁〔旧曰海宁,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大业初置郡。〕歙〔平陈废,十一年复。〕黟〔平陈废,十一年复。〕东阳郡〔平陈,置婺州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九千八百五。

  金华〔旧曰长山,置金华郡。平陈,郡废,又废建德、太末、丰安三县入,改为吴宁县。十二年改曰东阳,十八年改名焉。大业初置东阳郡。有长山、龙山、楼山、丘山。有赤松涧。〕永康 乌伤〔有香山、歌山。〕信安〔有江山、悲思岭。有定阳溪。〕

  永嘉郡〔开皇九年置处州,十二年改曰括州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五百四十二。

  括仓〔平陈,置县,大业初置永嘉郡。有缙云山、括仓山。〕永嘉〔旧曰永宁,置永嘉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名焉。有芙蓉山。〕松阳 临海〔旧曰章安,置临海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名焉。有赤山、天台山。〕

  建安郡〔陈置闽州,仍废,后又置丰州。平陈,改曰泉州。大业初改曰闽州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二千四百二十。

  闽〔旧曰东侯官,置晋安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曰原丰。十二年改曰闽,大业初置建安郡。有岱山、飞山。〕建安〔旧置建安郡。平陈废。〕南安〔旧曰晋安,置南安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名焉。又置莆田县,寻废入焉。〕龙溪〔梁置,开皇十二年并兰水、绥安二县入焉。〕

  遂安郡〔仁寿三年置睦州。〕统县三,户七千三百四十三。

  雉山〔旧置新安郡。平陈,废为新安县。大业初县改名焉,置遂安郡。有仙坛山。〕遂安〔平陈废,仁寿中复。〕桐庐〔平陈废,仨寿中复。有白石山。〕

  鄱阳郡〔梁置吴州,陈废。平陈,置饶州。〕统县三,户一万一百二。

  鄱阳〔旧置鄱阳郡。平陈废,又有陈银城县废入焉。大业初复置郡。〕余干弋阳〔旧曰葛阳,开皇十二年改。有弋水。〕临川郡〔平陈,置抚州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九百。

  临川〔旧置临川郡。平陈,郡废,大业三年复置郡。有铜山、黄山。有梦水。〕南城〔有五章山。〕崇仁〔梁置巴山郡,领大丰、新安、巴山、新建、兴平、丰城、西宁七县。平陈,郡县并废,以置县焉。〕邵武〔开皇十二年置。〕

  庐陵郡〔平陈,置吉州。〕统县四,户二万三千七百一十四。

  庐陵〔旧置庐陵郡。平陈废,大业初复置。〕泰和〔平陈置,曰西昌。十一年省东昌入,更名焉。〕安复〔旧置安成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曰安成。十八年又曰安复。有更生山、长岭。〕新淦〔有玉笥山。〕

  南康郡〔开皇九年置虔州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一千一百六十八。

  赣〔旧曰南康,置南康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县改名焉,寻置郡。有储山。有赣水。〕虔化〔旧曰宁都,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有石鼓山。〕雩都〔旧废,平陈置。有金鸡山、君山。〕南康〔旧曰赣,大业初改名焉。有廪山、上洛山、赣山。〕

  宜春郡〔平陈,置袁州。〕统县三,户一万一百一十六。

  宜春〔旧曰宜阳。开皇十一年废吴平县入,十八年改名焉。大业初置郡。有庐溪、渝水。〕萍乡〔有宜春江。〕新喻

  豫章郡〔平陈,置洪州总管府。大业初府废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二千二十一。

  豫章〔旧置豫章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复置郡。〕丰城〔平陈废。十二年置,曰广丰。仁寿初改名焉。〕建昌〔开皇九年省并、永修、豫章、新吴四县入焉。〕建城〔有然石。〕

  南海郡〔旧置广州,梁、陈并置都督府。平陈,置总管府。仁寿元年置番州,大业初府废。〕统县十五,户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二。

  南海〔旧置南海郡。平陈,郡废。又分置番禺县,寻废入焉。大业初置郡。〕曲江〔旧置始兴郡。平陈废,十六年又废浈阳县入焉。有玉山、银山。〕始兴〔齐曰正阶,梁改名焉,又置安远郡,置东衡州。平陈,改郡置大庾县,又于此置广州总管。开皇末移向南海,又十六年废大庾入焉。〕翁源〔梁置,陈又置清远郡。平陈郡废。〕增城〔旧置东官郡。平陈废。有罗浮山。〕宝安 乐昌〔梁置,曰梁化,又分置平石县。开皇十二年省平石入,十八年改焉。〕四会〔旧置绥建郡,又有乐昌郡。平陈,二郡并废。大业初又并始昌县入焉。〕化蒙〔大业初废威城县入焉。〕清远〔旧置清远郡,又分置威正、廉平、恩洽、浮护等四县。平陈并废,以置清远县。又齐置齐康郡,至是亦废入焉。〕含洭〔梁置衡州、阳山郡。平陈,州改曰洭州,废郡。二十年州废。有尧山。〕政宾〔旧置东官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怀集新会〔旧置新会郡。平陈,郡废,又并盆允,永昌、新建、熙潭、化召、怀集六县入,为封州。十一年改为允州,后又改为冈州。大业初州废,并废封乐县入。有社山。〕义宁〔开皇十年废新夷、初宾二县入。又有始康县,废入封平。大业初又废封平入焉。有茂山。〕

  龙川郡〔平陈,置循州总管府。大业初府废。〕统县五,户六千四百二十。

  归善〔带郡。有归化山、怀安山。〕河源〔开皇十一年省龙川县入焉。又有新丰县,十八年改曰休吉,大业初省入焉。有龙山、亢山。有修江。〕博罗 兴宁 海丰〔有黑龙山。有涨海。〕

  义安郡〔梁置东扬州,后改曰瀛州,及陈州废。平陈,置潮州。〕统县五,户二千六十六。

  海阳〔旧置义安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置郡。有风皇山。〕程乡 潮阳海宁〔有龙溪山。〕万川〔旧曰义招,大业初改名焉。〕高凉郡〔梁置高州。〕统县九,户九千九百一十七。

  高凉〔旧置高凉郡。平陈废,大业初复置。〕连江〔梁置连江郡。平陈,郡废。梁又置梁封县,开皇十八年改为义封。梁又置南巴郡。平陈,郡废为南巴县。大业初二县并废入。〕电白〔梁置电白郡。平陈,郡废。又有海昌郡废入焉。〕杜原〔旧曰杜陵。梁置杜陵郡,又有永宁、宋康二郡。平陈,并废为县。十八年改杜陵曰杜原,宋康曰义康。大业二年二县并废入杜原。〕海安〔旧曰齐安,置齐安郡。平陈,郡废。开皇十八年改县名焉。〕阳春〔梁置阳春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石龙〔旧置罗州、高兴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州废。〕吴川 茂名

  信安郡〔平陈,置端州。〕统县七,户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

  高要〔旧置高要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置信安郡。有定山。〕端溪〔旧置晋康郡。平陈,郡废。有端水。〕乐城〔开皇十二年废文招、悦成二县入。〕平兴〔旧置宋隆郡,领初宁、建宁、熙穆、崇德、召兴、崇化、南安等县。平陈,郡废,并所领县入焉。又梁置梁泰郡及县。平陈,郡废,县改曰清泰。大业初废入焉。〕新兴〔梁置新州、新宁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州废,又废索卢县入焉。〕博林〔大业初废抚纳县入。〕铜陵〔有流南县,开皇十八年改曰南流。又有西城县,大业初废入。〕

  永熙郡〔梁置泷州。〕统县六,户一万四千三百一十九。

  泷水〔旧置开阳县,置开阳、平原、罗阳等郡。平陈,郡并废,以名县。开皇十八年改平原曰泷水,罗阳县为正义。大业初置永熙郡,开阳、正义俱废入焉。〕怀德〔旧曰梁德,置梁德郡。平陈,废郡。十八年改名怀德。〕良德〔陈置,曰务德,后改名焉。〕安遂〔梁置建州、广熙郡,寻废。州大业初废。〕永业〔梁置永业郡,寻改为县,后省。开皇十六年又置。〕永熙〔大业初并安南县入。〕

  苍梧郡〔梁置成州,开皇初改为封州。〕统县四,户四千五百七十八。

  封川〔梁曰梁信,置梁信郡。平陈,郡废。十八年改为封川。大业初又废封兴县入焉。〕都城〔开皇十二年省威城、晋化二县入焉。〕苍梧〔旧置苍梧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封阳。

  始安郡〔梁置桂州。平陈,置总管府。大业元年府废。〕统县十五,户五万四千五百一十七。

  始安〔旧置始安、梁化二郡。平陈,郡并废。大业初废兴安县入焉。〕平乐〔有目山。〕荔浦 建陵 阳象 隋化 义熙〔旧曰齐熙,置齐熙、黄水二郡及东宁州。平陈,郡并废。十八年改州曰融州,县曰义熙。大业初州废,并废临牜羊、黄水二县入焉。〕龙城〔梁置。〕马平〔开皇十二年置象州,大业初州废。〕桂林〔大业初并西宁县入。〕阳寿〔有马平、桂林、象、韶阳等四郡。平陈,并废。又有淮阳县,开皇十八年改曰阳宁。大业初省入焉。〕富川〔旧置临贺、乐梁二郡。平陈,并废,置贺州。大业初州废,又置临贺、绥越、荡山三县入焉。〕龙平〔梁置静州,梁寿、静慰二郡。平陈,并废,又置归化县。大业初州废,又废归化、安乐、博劳三县入焉。〕豪静〔梁置开江、武城二郡,陈置逍遥郡。平陈,郡并废。又有猛陵、开江二县,大业初并废入焉。〕

  永平郡〔平陈,置藤州。〕统县十一,户三万四千四十九。

  永平〔旧置永平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置郡。〕武林〔有燕石山。〕隋建〔开皇十九年置。〕安基〔梁置建陵郡。平陈,郡废〕。隋安〔开皇十九年置。〕普宁〔旧曰阴石,梁置阴石郡。平陈,郡废,改县为奉化。开皇十九年又改名焉。〕戎成〔梁置,曰遂成。开皇十一年改名焉。有农山。〕宁人〔开皇十五年置,曰安人。十八年改名焉。有寿原山。〕淳人〔开皇十九年置。〕大宾〔开皇十五年置。〕贺川〔开皇十九年置,又陈置建陵、绥越、苍梧、永建等四郡。平陈,并废。〕

  郁林郡〔梁置定州,后改为南定州。平陈,改为尹州。大业初改为郁州。〕统县十二,户五万九千二百。

  郁林〔旧置郁林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又置郡,又废武平、龙山、怀泽、布山四县入。〕郁平 领方〔梁置领方郡。平陈,郡废。阿林石南陈置石南郡。平陈,废郡。桂平梁置桂平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又废皇化县入。〕马度 安成〔梁置安成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宁浦〔旧置宁浦郡,梁分立简阳郡。平陈,郡废,置简州。十八年改为缘州。大业二年州废。〕乐山〔梁置乐阳郡。平陈,改为乐阳县。十八年改名焉。〕岭山〔梁置岭山郡。平陈,改为岭县。十八年改为岭山。大业初并武缘县入。有武缘山。〕宣化〔旧置晋兴郡。平陈,废为县。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〕

  合浦郡〔旧置越州。大业初改为禄州,寻改为合州。〕统县十一,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。

  合浦〔旧置合浦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置郡。〕南昌 北流〔大业初废陆川县入。〕封山〔大业初废廉昌县入。〕定川〔旧立定川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龙苏〔旧置龙苏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又并大廉县入。〕海康〔梁大通中,割番州合浦立高州,寻又分立合州。大同末,以合肥为合州,此置南合州。平陈,以此为合州,置海康县。大业初州废,又废摸落、罗阿、雷川三县入。〕抱成〔旧曰抱,并置郡。平陈,郡废。十八年改曰抱成。〕隋康〔旧曰齐康,置齐康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名焉。〕扇沙〔旧有椹县,开皇十八年改为椹川,大业初废入。〕铁杷〔开皇十年置。〕

  珠崖郡〔梁置崖州。〕统县十,户一万九千五百。

  义伦〔带郡。〕感恩 颜卢 毗善 昌化〔有藤山。〕吉安 延德 宁远澄迈 武德〔有扶山。〕

  宁越郡〔梁置安州,开皇十八年改曰钦州。〕统县六,户一万二千六百七十。

  钦江〔旧置宋寿郡。平陈,郡废。开皇十八年改曰钦江,大业初置宁越郡。〕安京〔旧置安京郡。平陈,郡废。有罗浮山。有武郎江。〕内亭〔旧置宋广郡。平陈,郡废。十七年改曰新化县,十八年改名焉。〕南宾〔开皇十八年置。〕遵化〔开皇二十年置。〕海安〔梁置,曰安平,置黄州及宁海郡。平陈,郡废。十八年改州曰玉州。大业初州废,其年又省海平、玉山二县入。〕

  交趾郡〔旧曰交州。〕统县九,户三万五十六。

  宋平〔旧置宋平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置交趾郡。〕龙编〔旧置交趾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朱枿〔旧置武平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隆平〔旧曰武定,置武平郡。平陈,郡废。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。〕平道〔旧曰国昌,开皇十二年改名焉。〕交趾 嘉宁〔旧置兴州、新昌郡。平陈,郡废。十八年改曰峰州,大业初州废。〕新昌 安人〔旧曰临西,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〕

  九真郡〔梁置爱州。〕统县七,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五。

  九真〔带郡。有阳山、尧山。〕移风〔旧置九真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胥浦隆安〔旧曰高安,开皇十八年改名焉,〕军安 安顺〔旧曰常乐,开皇十六年改名焉。〕日南

  日南郡〔梁置德州,开皇十八年改曰驩州。〕统县八,户九千九百一十五。

  九德〔带郡。〕咸驩 浦阳 越常 金宁〔梁置利州。开皇十八年改为智州,大业初州废。〕交谷〔梁置明州,大业初州废。〕安远 光安〔旧曰西安,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〕

  比景郡〔大业元年平林邑,置荡州,寻改为郡。〕统县四,户一千八百一十五。比景 朱吾 寿泠 西捲

  海阴郡〔大业元年平林邑,置农州,寻改为郡。〕统县四,户一千一百。新容 真龙 多农 安乐

  林邑郡〔大业元年平林邑,置冲州,寻改为郡。〕统县四,户一千二百二十。象浦 金山 交江 南极

  扬州于《禹贡》为淮海之地。在天官,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,为星纪,于辰在丑,吴、越得其分野。江南之俗,火耕水耨,食鱼与稻,以渔猎为业,虽无蓄积之资,然而亦无饑馁。其俗信鬼神,好淫祀,父子或异居,此大抵然也。江都、弋阳、淮南、钟离、蕲春、同安、庐江、历阳,人性并躁劲,风气果决,包藏祸害,视死如归,战而贵诈,此则其旧风也。自平陈之后,其俗颇变,尚淳质,好俭约,丧纪婚姻,率渐于礼。其俗之敝者,稍愈于古焉。丹阳旧京所在,人物本盛,小人率多商贩,君子资于官禄,市廛列肆,埒于二京,人杂五方,故俗颇相类。京口东通吴会,南接江湖,西连都邑,亦一都会也。其人本并习战,号为天下精兵。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,各料强弱相敌,事类讲武。宣城、毗陵、吴郡、会稽、馀杭、东阳,其俗亦同。然数郡川泽沃衍,有海陆之饶,珍异所聚,故商贾并凑。其人君子尚礼,庸庶敦厖,故风俗澄清,而道教隆洽,亦其风气所尚也。豫章之俗,颇同吴中,其君子善居室,小人勤耕稼。衣冠之人,多有数妇,暴面市廛,竞分铢以给其夫。及举孝廉,更要富者,前妻虽有积年之勤,子女盈室,犹见放逐,以避后人。俗少争讼,而尚歌舞。一年蚕四五熟,勤于纺绩,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,俗呼为鸡鸣布。新安、永嘉、建安、遂安、鄱阳、九江、临川、庐陵、南康、宜春,其俗又颇同豫章,而庐陵人厖淳,率多寿考。然此数郡,往往畜蛊,而宜春偏甚。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,大者至蛇,小者至虱,合置器中,令自相啖,余一种存者留之,蛇则曰蛇蛊,虱则曰虱蛊,行以杀人。因食入人腹内,食其五藏,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。三年不杀他人,则畜者自钟其弊。累世子孙相传不绝,亦有随女子嫁焉。干宝谓之为鬼,其实非也。自侯景乱后,蛊家多绝,既无主人,故飞游道路之中则殒焉。

  自岭已南二十馀郡,大率土地下湿,皆多瘴厉,人尤夭折。南海、交趾,各一都会也,并所处近海,多犀象玳瑁珠玑,奇异珍玮,故商贾至者,多取富焉。其人性并轻悍,易兴逆节,椎结趶踞,乃其旧风。其俚人则质直尚信,诸蛮则勇敢自立,皆重贿轻死,唯富为雄。巢居崖处,尽力农事。刻木以为符契,言誓则至死不改。父子别业,父贫,乃有质身于子。诸獠皆然。并铸铜为大鼓,初成,悬于庭中,置酒以招同类。来者有豪富子女,则以金银为大钗,执以叩鼓,竟乃留遗主人,名为铜鼓钗。俗好相杀,多构仇怨,欲相攻则鸣此鼓,到者如云。有鼓者号为“都老”,群情推服。本之旧事,尉陀于汉,自称“蛮夷大酋长、老夫臣”,故俚人犹呼其所尊为“倒老”也。言讹,故又称“都老”云。

  南郡〔旧置荆州。西魏以封梁为蕃国,又置江陵总管府。开皇初府废。七年并梁,又置江陵总管,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。大业初废。〕统县一十,户五万八千八百三十六。

  江陵〔带南郡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复置郡。〕长杨〔开皇八年置,并立睦州,十七年州废。有宜阳山。〕宜昌〔开皇九年置松州,又省归化、受陵二县入。十一年州废,又省宜都县入。有丹山、黄牛山。〕枝江 当阳〔后周置平州,领漳川、安远二郡,属梁蕃。开皇七年改为玉州,九年州郡并废。梁又置安居县,开皇十八年改曰昭丘,大业初改曰荆台,寻废入。有清溪山。〕松滋〔江左旧置河东郡。平陈,郡废。有涔水。〕长林〔旧曰长宁县。开皇十一年省长林县入,十八年改曰长林。〕公安〔陈置荆州。开皇九年省孱陵、永安二县入。有黄山。有灵溪水。〕安兴〔旧置广牧县,开皇十一年省安兴县入,仁寿初改曰安兴。又有定襄县,大业初废入。〕紫陵〔西魏置华陵县,后周改名焉。其城南面,梁置都州,又置云泽县。大业初州县俱废入焉。有硖石山。〕

  夷陵郡〔梁置宜州,西魏改曰拓州,后周改曰硖州。〕统县三,户五千一百七十九。

  夷陵〔带郡。有马穴。〕夷道〔旧置宜都郡,开皇七年废。有女观山。〕远安〔旧曰高安,置汶阳郡。又周改县曰安远。开皇七年郡废。〕竟陵郡〔旧置郢州。〕统县八,户五万三千三百八十五。

  长寿〔后周置石城郡,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置竟陵郡。又梁置北新州及梁宁等八郡,后周保定中,州及八郡总管废入焉。有敖山。〕蓝水〔宋侨立冯翊郡,莲勺县,西魏改郡为汉东,县为蓝水。又宋置高陆县,西魏改曰滶水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省滶水入焉。有唐水。〕棨川〔后周置,及置滶川郡。又置清县,西魏改曰滶陂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省滶陂入焉。〕汉东〔齐置,曰上蔡,及置齐兴郡。后周郡废。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。有东温山。〕清腾〔梁置,曰梁安,又立崇义郡。后周废郡。后周又有遂安郡。开皇初废,七年改名焉。有清腾山。〕乐乡〔旧置武宁郡,西魏置鄀州。又梁置旌阳县,后改名惠怀,西魏又改曰武山。开皇七年郡废,大业初州废,又废武山入焉。有武陵山。〕丰乡〔西魏置,又置基州及章山郡。开皇七年郡废,大业初州废。〕章山〔西魏置,曰禄麻,及立上黄郡。开皇七年郡废,大业初县改名焉。〕

  沔阳郡〔后周置复州,大业初改曰沔州。〕统县五,户四万一千七百一十四。

  沔阳〔梁置沔阳、营阳、州城三郡。西魏省州陵、惠怀二县,置县曰建兴。后周置复州,后又省营阳、州城二郡入建兴。开皇初州移郡废,仁寿三年复置州。大业初改建兴曰沔阳,州废,复置沔阳郡焉。〕监利 竟陵〔旧曰霄城,置竟陵郡。后周改县曰竟陵。开皇初置复州,仁寿三年州复徙建兴。又有京山县,齐置建安郡,西魏改曰光川,后周郡废。大业初京山县又废入焉。〕甑山〔梁置梁安郡。西魏改曰魏安郡,置江州,寻改郡曰汶川。后周置甑山县,建德二年州废。开皇初郡废。有阳台山。〕汉阳〔开皇十七年置,曰汉津,大业初改焉。有沌水。〕

  沅陵郡〔开皇九年置辰州。〕统县五,户四千一百四十。

  沅陵〔旧置沅陵郡。平陈,郡废,大业初复。〕大乡〔梁置。〕盐泉〔梁置。〕龙檦〔梁置。有武山。〕辰溪〔旧曰辰阳。平陈,改名。并废故夜郎郡,置静人县,寻废。又梁置南阳郡,建昌县,陈废县。开皇初废郡,置寿州,十八年改为充州,大业初州废。有郎溪。〕

  武陵郡〔梁置武州,后改曰沅州。平陈,为朗州。〕统县二,户三千四百一十六。

  武陵〔旧置武陵郡。平陈,郡废,并临沅、沅南、汉寿三县置武陵县。大业初复置武陵郡。有望夷山、龙山。〕龙阳〔有白查湖。〕

  清江郡〔后周置亭州,大业初改为庸州。〕统县五,户二千六百五十八。

  盐水〔后周置县,并置资田郡,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置清江郡。〕巴山〔梁置宜都郡、宜昌县,后周置江州。开皇初置清江县,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,大业初废州,省清江入焉。〕清江〔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。开皇初郡废,五年置清江县,大业初州废。在阳瞿水。〕开夷〔后周置,曰乌飞,开皇初改焉。〕建始〔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。开皇初郡废,五年置县,大业初州废。〕

  襄阳郡〔江左并侨置雍州。西魏改曰襄州,置总管府。大业初府废。〕统县十一,户九万九千五百七十七。

  襄阳〔带襄阳郡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复置。有钟山、岘山、凤林山。〕安养〔西魏置河南郡,后周废樊城。山都二县入,开皇初郡废焉。〕谷城〔旧曰义城,置义城郡。后周废郡,开皇十八年改县名焉。又梁有筑阳,开皇初废,又梁有兴国,义城二郡,并西魏废。有谷城山、阙林山。〕上洪〔宋侨立略阳县,梁又立德广郡。西魏改县曰上洪。开皇初郡废。又梁置新野郡,西魏改曰威宁,后周废。有亚山。〕率道〔梁置。〕汉南〔宋曰华山,置华山郡。西魏改县为汉南,属宜城郡。后周废武建郡及惠怀、石梁、归仁、鄢等四县入,后省宜城郡入武泉。又梁置秦南郡,后周并武泉县俱废。有石梁山。〕阴城〔西魏置酂城郡,后周废。又梁置南阳郡,西魏改为山都郡,后周省。〕义清〔梁置,曰穰县。西魏改为义清,属归义郡。后周废郡及左安、开南、归仁三县入焉。又有武泉郡,开皇初废。有柤山、灵山。有檀溪水、襄水。〕南漳〔西魏并新安、武昌、武平、安武、建平五县置,初曰重阳,又立南襄阳郡。后周置沮州,寻废,复改重阳县曰思安。开皇初郡废,十八年改县曰南漳。有荆山。〕常平〔西魏置,曰义安,置长湖郡,后改县曰常平。开皇初郡废。又后魏置旱停县,大业初废。〕鄀

  舂陵郡〔后魏置南荆州,西魏改曰昌州。〕统县六,户四万二千八百四十七。

  枣阳〔旧曰广昌,并置广昌郡。开皇初郡废,仁寿元年县改名焉。大业初置舂陵郡。又西魏置东荆州,寻废。有霸山。有溲水。〕舂陵〔旧置安昌郡,开皇初郡废。又后魏置丰良县,大业初废。有石鼓山。有四望水。〕清潭〔有大洪山。有淯水。〕湖阳〔后魏置西淮安郡及南襄州,后郡废,州改为南平州。西魏改曰升州,后又改曰湖州。后周改置升平郡。开皇初郡废。仁寿初改曰升州,大业初州废。又后魏置顺阳郡,西魏改为柘林郡。后周省郡,改县曰柘林。大业初县废入焉。有蓼山。〕上马〔后魏置,曰石马,后讹为上马,因改焉。有钟离县,置洞州、洞川郡。后周州废,开皇初郡废。十八年改钟离曰洞川县,大业初废入焉。〕蔡阳〔梁置蔡阳郡,后魏置南雍州。西魏改曰蔡州,分置南阳县,后改曰双泉。又置千金郡、瀴源县。开皇初郡并废,大业初州废,双泉、瀴源二县并废入焉。有唐子山、大鼓山。有瀴水。〕

  汉东郡〔西魏置并州,后改曰隋州。〕统县八,户四万七千一百九十三。

  隋〔旧置随郡,西魏又析置氵厥西郡及氵厥西县。梁又置曲陵郡。开皇初郡并废。大业初废氵厥西县,寻置汉东郡。〕土山〔梁曰龙巢,置土州、东西二永宁、真阳三郡,及置石武县。后周废三郡为齐郡,改龙巢曰左阳。又有阜陵县,改为漳川县。开皇初郡废。十八年改左阳为真阳,石武为宜人。大业初又改真阳为土山,州及宜人、漳川并废入焉。〕唐城〔后魏曰氵厥西,置义阳郡。西魏改氵厥西为下溠,又立肆州,寻曰唐州。后周省均、款、涢、归四州入,改曰唐州。又有东魏南豫州,至是改为氵厥川郡,又置清嘉县。开皇初郡并废。十六年改下溠曰唐城,大业初州及诸县并废入焉。有清台山。有氵厥水。〕安贵〔梁置,曰定阳,又置北郢州。西魏改定阳曰安贵,改北郢州为款州,又寻废为涢水郡,别置戟城郡及戟城县。后废戟城郡,改戟城县曰横山。开皇初涢水郡废,大业初又废横山县入焉。〕顺义〔梁置北随郡。西魏改为南阳,析置淮南郡。以厉城、顺义二县立冀州,寻改为顺州。又置安化县。开皇初郡并废,十八年改安化曰宁化。大业初州废,改厉城为顺义,其旧顺义及宁化,并废入焉。有浮山。〕平林〔梁置上明郡,开皇初废。有漂水。〕上明〔西魏置,曰洛平县,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有鹦鹉山。〕光化〔旧曰安化,西魏改为新化,后周又改焉。〕

  安陆郡〔梁置南司州,寻罢。西魏置安州总管府,开皇十四年府废。〕统县八,户六万八千四十二。

  安陆〔旧置安陆郡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复置郡。有旧永阳县,西魏改曰吉阳,至是废入。〕孝昌〔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,后周州郡并废。又有澴岳郡,开皇初废。有凤皇冈。〕吉阳〔梁置,曰平阳,及立汝南郡。西魏改郡为董城,改县曰京池。后周置澴州,寻州郡并废。大业初改县曰吉阳。又梁置义阳郡,西魏改为南司州,寻废。〕应阳〔西魏置,曰应城,又置城阳郡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县改名焉。有潼水、温水。〕云梦〔西魏置。〕京山〔旧曰新阳,梁置新州、梁宁郡。西魏改州为温州,改县为角陵,又置盘陂县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州废。改角陵曰京山,废盘陂入焉。有角陵山、京山。〕富水〔旧曰南新市。西魏改为富水,又置富水郡。开皇初郡废。〕应山〔梁置,曰永阳,仍置应州,又有平靖郡。西魏又置平靖县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州废,又省平靖县入焉。有大龟山、安居山。〕

  永安郡〔后齐置衡州,陈废,后周又置,开皇五年改曰黄州。〕统县四,户二万八千三百九十八。

  黄冈〔齐曰南安,又置齐安郡。开皇初郡废,十八年改县曰黄冈。又后齐置巴州,陈废。后周置,曰弋州,统西阳、弋阳、边城三郡。开皇初州郡并废,大业初置永安郡。〕黄陂〔后齐置南司州。后周改曰黄州,置总管府,又有安昌郡。开皇初府废。又后齐置浐州,陈废之。〕木兰〔梁曰梁安,置梁安郡,又有永安、义阳二郡。后齐置湘州,后改为北江州。开皇初别置廉城县,寻及州、二郡相次并废。十八年改县曰木兰。〕麻城〔梁置信安,又有北西阳县。陈废北西阳,置定州。后周改州曰亭州,又有建宁、阴平、定城三郡。开皇初州郡并废,十八年县改名焉。有阴山。〕

  义阳郡〔齐置司州。梁曰北司州,后复曰司州。后魏改曰郢州,后周改曰申州,大业二年为义州。〕统县五,户四万五千九百三十。

  义阳〔旧曰平阳,置宋安郡。开皇初郡废,县改名焉。大业初置义阳郡。有大龟山、金山。〕钟山〔旧曰盟阝。后齐改曰齐安,仍置郡。开皇初郡废,县改曰钟山。有钟山。〕罗山〔后齐置,曰高安。开皇初废,十六年置,曰罗山。〕礼山〔旧曰东随,开皇九年改焉。有关官。有礼山。〕淮源〔后齐置,曰慕化,置淮安郡。开皇初郡废,大业初县改名焉。有油水。〕

  九江郡〔旧置江州。〕统县二,户七千六百一十七。

  湓城〔旧曰柴桑,置寻阳郡。梁又立汝南县。平陈,郡废,又废汝南、柴桑二县,立寻阳县,十八年改曰彭蠡。大业初置郡,县改名焉。有巢湖、彭蠡湖。有庐山、望夫山。〕彭泽〔梁置太原郡,领彭泽、晋阳、和城、天水。平陈,郡县并废,置龙城县。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有钓矶。〕

  江夏郡〔旧置郢州。梁分置北新州,寻又分北新立土、富、洄、泉、豪五州。平陈,改置鄂州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一。

  江夏〔旧置江夏郡。平陈,郡废,大业初复置。有烽火山、涂水。〕武昌〔旧置武昌郡。平陈,郡废,又废西陵、鄂二县入焉。有樊山、白纻山。〕永兴〔陈曰阳新。平陈,改曰富川。开皇十一年废永兴县入,十八年改名焉。有五龙山。〕蒲圻〔梁置上隽郡,又有沙阳县,置沙州,州寻废。平陈,郡废。有石头山、鱼岳山、鲍山。〕

  澧阳郡〔平陈,置松州,寻改为澧州。〕统县六,户八千九百六。

  澧阳〔平陈,置县,大业初置郡。有药山。有油水。〕石门〔旧置天门郡。平陈,郡废。〕孱陵〔旧曰作唐,置南平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名焉。〕安乡〔旧置义阳郡。平陈,郡废。有皇山。〕崇义〔后周置衡州。开皇中置县,名焉。十八年改州曰崇州,大业初州废。有澧水。〕慈利〔开皇中置,曰零陵,十八年改名焉。有始零山。〕

  巴陵郡〔梁置巴州。平陈,改曰岳州,大业初改曰罗州。〕统县五,户六千九百三十四。

  巴陵〔旧置巴陵郡。平陈,郡废,大业初复置郡。〕华容〔旧曰安南,梁置南安湘郡,寻废。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。〕沅江〔梁置,曰药山,仍为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曰安乐,十八年改曰沅江。〕湘阴〔梁置岳阳郡及罗州,陈废州。平陈,废郡及湘阴入岳阳县,置玉州。寻改岳阳为湘阴,废玉山县入焉。十二年废玉州。〕罗〔开皇九年废吴昌、湘滨二县入。有氵贸水、汨水。〕

  长沙郡〔旧置湘州,平陈置潭州总管府,大业初府废。〕统县四,户一万四千二百七十五。

  长沙〔旧曰临湘,置长沙郡。平陈,郡废,县改名焉。有铜山、锡山。〕衡山〔旧置衡阳郡。平陈,郡废,并衡山、湘乡、湘西三县入焉。〕益阳〔平陈,并新康县入焉。有浮梁山。〕邵阳〔旧置邵陵郡。平陈,郡废,并扶夷、都梁二县入焉。〕

  衡山郡〔平陈,置衡州。〕统县四,户五千六十八。

  衡阳〔旧置湘东郡。平陈,郡废,并省临烝、新城、重安三县入焉。有衡山、武水、连水。〕洡阴〔旧曰洡阳。平陈,改名焉。有肥水、酃水。〕湘潭〔平陈,废茶陵、攸水、阴山、建宁四县入焉。有武阳山。有历水。〕新宁〔有宜溪水、舂江。〕

  桂阳郡〔平陈,置郴州。〕统县三,户四千六百六十六。

  郴〔旧置桂阳郡。平陈,郡废,大业初复置。有万岁山。有溱水。〕临武〔有华阴山。〕卢阳〔陈置卢阳郡。平陈,郡废。有渌水。〕

  零陵郡〔平陈初,置永州总管府,寻废府。〕统县五,户六千八百四十五。

  零陵〔旧曰泉陵,置零陵郡。平陈,郡废,又废应阳、永昌、祁阳三县入焉。大业初复置郡。〕湘源〔平陈,废洮阳、灌阳、零陵三县置县。有黄华山。有观水、湘水、洮水。〕永阳〔旧曰营阳,梁置永阳郡。平陈,郡废,并营浦、谢沐二县入焉。〕营道〔平陈,并冷道、舂陵二县入。有九疑山、营山。〕冯乘〔有冯水。〕

  熙平郡〔平陈,置连州。〕统县九,户一万二百六十五。

  桂阳〔梁置阳山郡。平陈,郡废。大业初置熙平郡。有贞女山、方山。有卢水、洭水。〕阳山〔有斟水。〕连山〔梁置,曰广德,隋改曰广泽,仁寿元年改名焉。有黄连山。〕宣乐〔梁置,曰梁乐,并置梁乐郡,平陈,郡废,十八年改为宣乐。〕游安 熙平〔旧置齐乐郡,平陈,郡废。〕武化〔梁置。〕桂岭〔旧曰兴安,开皇十八年改名焉。〕开建〔梁置南静郡,平陈,郡废。〕

  《尚书》“荆及衡阳惟荆州”上当天文,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,为鹑首,于辰在巳,楚之分野。其风俗物产,颇同扬州。其人率多劲悍决烈,盖亦天性然也。南郡、夷陵、竟陵、沔阳、沅陵、清江、襄阳、舂陵、汉东、安陆、永安、义阳、九江、江夏诸郡,多杂蛮左,其与夏人杂居者,则与诸华不别。其僻处山谷者,则言语不通,嗜好居处全异,颇与巴、渝同俗。诸蛮本其所出,承盘瓠之后,故服章多以班布为饰。其相呼以蛮,则为深忌。自晋氏南迁之后,南郡、襄阳,皆为重镇,四方凑会,故益多衣冠之绪,稍尚礼义经籍焉。九江襟带所在,江夏、竟陵、安陆,各置名州,为藩镇重寄,人物乃与诸郡不同。大抵荆州率敬鬼,尤重祠祀之事,昔屈原为制《九歌》,盖由此也。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,土人追到洞庭不见,湖大船小,莫得济者,乃歌曰“何由得渡湖”因尔鼓棹争归,竞会亭上,习以相传,为竞渡之戏。其迅楫齐驰,棹歌乱响,喧振水陆,观者如云,诸郡率然,而南郡、襄阳尤甚。二郡又有牵钩之戏,云从讲武所出,楚将伐吴,以为教战,流迁不改,习以相传。钩初发动,皆有鼓节,群噪歌谣,振惊远近,俗云以此厌胜,用致丰穰。其事亦传于他郡。梁简文之临雍部,发教禁之,由是颇息,其死丧之纪,虽无被发袒踊,亦知号叫哭泣。始死,即出尸于中庭,不留室内。敛毕,送到山中,以十三年为限。先择吉日,改入小棺,谓之拾骨。拾骨必须女婿,蛮重女婿,故以委之。拾骨者,除肉取骨,弃小取大。当葬之夕,女婿或三数十人,集会于宗长之宅,著芒心接篱,名曰茅绥。各执竹竿,长一丈许,上三四尺许,犹带枝叶。其行伍前却,皆有节奏,歌吟叫呼,亦有章典。传云盘瓠初死,置之于树,乃以竹木刺而下之,故相承至今,以为风俗。隐讳其事,谓之刺北斗。既葬设祭,则亲疏咸哭,哭毕,家人既至,但欢饮而归,无复祭哭也。其左人则又不同,无衰服,不复魄。始死,置尸馆舍,邻里少年,各持弓箭,绕尸而歌,以箭扣弓为节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,以到终卒,大抵亦犹今之挽歌。歌数十阕,乃衣衾棺敛,送往山林,别为庐舍,安置棺柩。亦有于村侧瘗之,待二三十丧,总葬石窟。长沙郡又杂有夷蜒,名曰莫徭,自云其先祖有功,常免徭役,故以为名。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,更无巾裤。其女子青布衫、班布裙,通无鞋屩。婚嫁用铁钴莽为聘财。武陵、巴陵、零陵、桂阳、澧阳、衡山、熙平皆同焉。其丧葬之节,颇同于诸左云。

 


 

  卷三十二·志第二十七

  ◎经籍一〔经〕

  夫经籍也者,机神之妙旨,圣哲之能事,所以经天地,纬阴阳,正纪纲,弘道德,显仁足以利物,藏用足以独善。学之者将殖焉,不学者将落焉。大业崇之,则成钦明之德。匹夫克念,则有王公之重。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,流显号,美教化,移风俗,何莫由乎斯道。故曰:其为人也,温柔敦厚,《诗》教也。疏通知远,《书》教也。广博易良,《乐》教也。洁静精微,《易》教也。恭俭庄敬,《礼》教也。属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遭时制宜,质文迭用,应之以通变,通变之以中庸。中庸则可久,通变则可大。其教有适,其用无穷。实仁义之陶钧,诚道德之橐籥也。其为用大矣,随时之义深矣,言无得而称焉。故曰: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今之所以知古,后之所以知今,其斯之谓也。是以大道方行,俯龟象而设卦。后圣有作,仰鸟迹以成文。书契已传,绳木弃而不用。史官既立,经籍于是兴焉。

  夫经籍也者,先圣据龙图,握凤纪,南面以君天下者,咸有史官,以纪言行。言则左史书之,动则右史书之。故曰“君举必书”,惩劝斯在。考之前载,则《三坟》、《五典》、《八索》、《九丘》之类是也。下逮殷、周,史官尤备,纪言书事,靡有阙遗,则《周礼》所称:太史掌建邦之六典、八法、八则,以诏王治。小史掌邦国之志,定世系,辨昭穆。内史掌王之八柄,策命而贰之。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,三皇、五帝之书。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,以赞冢宰。此则天子之史,凡有五焉。诸侯亦各有国史,分掌其职。则《春秋传》,晋赵穿弑灵公,太史董狐书曰“赵盾杀其君”,以示于朝。宣子曰“不然”对曰“子为正卿,亡不越境,反不讨贼,非子而谁”齐崔杼弑庄公,太史书曰“崔杼弑其君”,崔子杀之。其弟嗣书,死者二人。其弟又书,乃舍之。南史闻太史尽死,执简以往,闻既书矣,乃还。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,左史倚相趋而过。王曰“此良史也,能读《三坟》、《五典》、《八索》、《九丘》”然则诸侯史官,亦非一人而已,皆以记言书事,太史总而裁之,以成国家之典。不虚美,不隐恶,故得有所惩劝,遗文可观,则《左传》称《周志》,《国语》有《郑书》之类是也。

  暨夫周室道衰,纪纲散乱,国异政,家殊俗,褒贬失实,隳紊旧章。孔丘以大圣之才,当倾颓之运,叹凤鸟之不至,惜将坠于斯文,乃述《易》道而删《诗》、《书》,修《春秋》而正《雅》、《颂》。坏礼崩乐,咸得其所。自哲人萎而微言绝,七十子散而大义乖,战国纵横,真伪莫辨,诸子之言,纷然淆乱。圣人之至德丧矣,先王之要道亡矣。陵夷趶驳,以至于秦。秦政奋豺狼之心,刬先代之迹,焚《诗》、《书》,坑儒士,以刀笔吏为师,制挟书之令。学者逃难,窜伏山林,或失本经,口以传说。

  汉氏诛除秦、项,未及下车,先命叔孙通草绵蕝之仪,救击柱之弊。其后张苍治律历,陆贾撰《新语》,曹参荐盖公言黄老,惠帝除挟书之律,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。犹以去圣既远,经籍散逸,简札错乱,传说纰缪,遂使《书》分为二,《诗》分为三,《论语》有齐、鲁之殊,《春秋》有数家之传。其馀互有趶驳,不可胜言。此其所以博而寡要,劳而少功者也。武帝置太史公,命天下计书,先上太史,副上丞相,开献书之路,置写书之官,外有太常、太史、博士之藏,内有延阁、广内、秘室之府。司马谈父子世居太史,探采前代,断自轩皇,逮于孝武,作《史记》一百三十篇。详其体制,盖史官之旧也。至于孝成,秘藏之书,颇有亡散,乃使谒者陈农,求遗书于天下。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,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,太史令尹咸校数术,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。每一书就,向辄撰为一录,论其指归,辨其讹谬,叙而奏之。向卒后,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。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。歆遂总括群篇,撮其指要,著为《七略》:一曰《集略》,二曰《六艺略》,三曰《诸子略》,四曰《诗赋略》,五曰《兵书略》,六曰《术数略》,七曰《方技略》。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。王莽之末,又被焚烧。光武中兴,笃好文雅,明、章继轨,尤重经术。四方鸿生巨儒,负袠自远而至者,不可胜算。石室、兰台,弥以充积。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,校书郎班固、傅毅等典掌焉。并依《七略》而为书部,固又编之,以为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。董卓之乱,献帝西迁,图书缣帛,军人皆取为帷囊。所收而西,犹七十馀载。两京大乱,扫地皆尽。

  魏氏代汉,采掇遗亡,藏在秘书中、外三阁。魏秘书郎郑默,始制《中经》,秘书监荀勖,又因《中经》,更著《新簿》,分为四部,总括群书。一曰甲部,纪六艺及小学等书。二曰乙部,有古诸子家、近世子家、兵书、兵家、术数。三曰丙部,有史记、旧事、皇览簿、杂事。四曰丁部,有诗赋、图赞、《汲冢书》。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。但录题及言,盛以缥囊,书用缃素。至于作者之意,无所论辩。惠、怀之乱,京华荡覆,渠阁文籍,靡有孑遗。

  东晋之初,渐更鸠聚。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,其见存者,但有三千一十四卷。充遂总没众篇之名,但以甲乙为次。自尔因循,无所变革。其后中朝遗书,稍流江左。宋元嘉八年,秘书监谢灵运造《四部目录》,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。元徽元年,秘书丞王俭又造《目录》,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。俭又别撰《七志》:一曰《经典志》,纪六艺、小学、史记、杂传。二曰《诸子志》,纪今古诸子。三曰《文翰志》,纪诗赋。四曰《军书志》,纪兵书。五曰《阴阳志》,纪阴阳图纬。六曰《术艺志》,纪方技。七曰《图谱志》,纪地域及图书。其道、佛附见,合九条。然亦不述作者之意,但于书名之下,每立一传,而又作九篇条例,编乎首卷之中。文义浅近,未为典则。齐永明中,秘书丞王亮、监谢朏,又造《四部书目》,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。齐末兵火,延烧秘阁,经籍遗散。梁初,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,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,华林园中总集释典,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,而释氏不豫焉。梁有秘书监任昉、殷钧《四部目录》,又《文德殿目录》。其术数之书,更为一部,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。故梁有《五部目录》。普通中,有处士阮孝绪,沉静寡欲,笃好坟史,博采宋、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,参校官簿,更为《七录》:一曰《经典录》,纪六艺。二曰《记传录》,纪史传。三曰《子兵录》,纪子书、兵书。四曰《文集录》,纪诗赋。五曰《技术录》,纪数术。六曰《佛录》。七曰《道录》。其分部题目,颇有次序,割析辞义,浅薄不经。梁武敦悦诗书,下化其上,四境之内,家有文史。元帝克平侯景,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,归于江陵,大凡七万馀卷。周师入郢,咸自焚之。陈天嘉中,又更鸠集,考其篇目,遗阙尚多。

  其中原则战争相寻,干戈是务,文教之盛,苻、姚而已。宋武入关,收其图籍,府藏所有,才四千卷。赤轴青纸,文字古拙。后魏始都燕、代,南略中原,粗收经史,未能全具。孝文徙都洛邑,借书于齐,秘府之中,稍以充实。暨于尔朱之乱,散落人间。后齐迁邺,颇更搜聚,迄于天统、武平,校写不辍。后周始基关右,外逼强邻,戎马生郊,日不暇给。保定之始,书止八千,后稍加增,方盈万卷。周武平齐,先封书府,所加旧本,才至五千。

  隋开皇三年,秘书监牛弘,表请分遣使人,搜访异本。每书一卷,赏绢一匹,校写既定,本即归主。于是民间异书,往往间出。及平陈已后,经籍渐备。检其所得,多太建时书,纸墨不精,书亦拙恶。于是总集编次,存为古本。召天下工书之士,京兆韦霈、南阳杜頵等,于秘书内补续残缺,为正副二本,藏于宫中,其馀以实秘书内、外之阁,凡三万馀卷。炀帝即位,秘阁之书,限写五十副本,分为三品:上品红琉璃轴,中品绀琉璃轴,下品漆轴。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,东屋藏甲乙,西屋藏丙丁。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,于殿后起二台,东曰妙楷台,藏古迹。西曰宝迹台,藏古画。又于内道场集道、佛经,别撰目录。

  大唐武德五年,克平伪郑,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。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,溯河西上,将致京师。行经底柱,多被漂没,其所存者,十不一二。其《目录》亦为所渐濡,时有残缺。今考见存,分为四部,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,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。其旧录所取,文义浅俗、无益教理者,并删去之。其旧录所遗,辞义可采,有所弘益者,咸附入之。远览马史、班书,近观王、阮志、录,挹其风流体制,削其浮杂鄙俚,离其疏远,合其近密,约文绪义,凡五十五篇,各列本条之下,以备《经籍志》。虽未能研几探赜,穷极幽隐,庶乎弘道设教,可以无遗阙焉。夫仁义礼智,所以治国也,方技数术,所以治身也。诸子为经籍之鼓吹,文章乃政化之黼黻,皆为治之具也。故列之于此志云。

  《归藏》十三卷〔晋太尉参军薛贞注。〕《周易》二卷〔魏文侯师卜子夏传,残缺。梁六卷。〕《周易》十卷〔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。〕

  《周易》八卷〔汉曲台长孟喜章句,残缺。梁十卷。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《周易》四卷,亡。〕

  《周易》九卷〔后汉大司农郑玄注。梁又有汉南郡太守马融注《周易》一卷,亡。〕

  《周易》五卷〔汉荆州牧刘表章句。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《周易》十卷,亡。〕《周易》十一卷〔汉司空荀爽注。〕《周易》十卷〔魏卫将军王肃注。〕

  《周易》十卷〔魏尚书郎王弼注《六十四卦》六卷,韩康伯注《系辞》以下三卷,王弼又撰《易略例》一卷,梁有魏大司农卿董遇注《周易》十卷,魏散骑常侍荀煇注《周易》十卷,亡。〕

  《周易》十卷〔吴太常姚信注。〕《周易》四卷〔晋儒林从事黄颖注。梁有十卷,今残缺。〕《周易》九卷〔吴侍御史虞翻注。〕《周易》十五卷〔吴郁林太守陆绩注。〕

  《周易》十卷〔晋散骑常侍干宝注。〕《周易》三卷〔晋骠骑将军王廙注,残缺。梁有十卷。〕《周易》八卷〔晋著作郎张璠注,残缺。梁有十卷。〕

  《周易马、郑、二王四家集解》十卷《周易荀爽九家注》十卷

  《周易杨氏集二王注》五卷,〔梁有《集马、郑、二王解》十卷,亡。〕

  《周易》十卷〔蜀才注。梁有齐安参军费元珪注《周易》九卷,谢氏注《周易》八卷,尹涛注《周易》六卷,亡。〕《周易》十卷〔后魏司徒崔浩注。〕

  《周易》十卷〔梁处士何胤注。梁有临海令伏曼容注《周易》八卷,侍中朱异集注《周易》一百卷,又《周易集注》三十卷,亡。〕《周易》七卷〔姚规注。〕

  《周易》十三卷〔崔觐注。〕《周易》十三卷〔傅氏注。〕《周易》一帙十卷〔卢氏注。〕《周易系辞》二卷〔晋桓玄注。〕

  《周易系辞》二卷〔晋西中郎将谢万等注。〕《周易系辞》二卷〔晋太常韩康伯注。〕

  《周易系辞》二卷〔梁太中大夫宋褰注。又有宋东阳太守卞伯玉注《系辞》二卷,亡。〕《周易系辞》二卷〔荀柔之注。〕

  《周易集注系辞》二卷〔梁有宋太中大夫徐爰注《系辞》二卷,亡。〕《周易音》一卷〔东晋太子前率徐邈撰。〕《周易音》一卷〔东晋尚书郎李轨弘范撰。〕

  《周易音》一卷〔范氏撰。〕《周易并注音》七卷〔秘书学士陆德明撰。〕

  《周易尽神论》一卷〔魏司空钟会撰。梁有《周易无互体论》三卷,钟会撰,亡。〕《周易象论》三卷〔晋尚书郎栾肇撰。〕《周易卦序论》一卷〔晋司徒右长史杨乂撰。〕

  《周易统略》五卷〔晋少府卿邹湛撰。〕《周易论》二卷〔晋冯翊太守阮浑撰。〕

  《周易论》一卷〔晋荆州刺史宋岱撰。梁有《拟周易说》八卷,范氏撰。《周易宗涂》四卷,干宝撰。《周易问难》二卷,王氏撰。《周易问答》一卷,扬州从事徐伯珍撰。《周易难王辅嗣义》一卷,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撰。《周易杂论》十四卷。亡。〕

  《周易义》一卷〔宋陈令范歆撰。〕《周易玄品》二卷《周易论》十卷〔齐中书郎周颙撰。梁有三十卷,亡。〕《周易论》四卷〔范氏撰。〕

  《周易统例》十卷〔崔觐撰。〕《周易爻义》一卷〔干宝撰。〕

  《周易乾坤义》一卷〔齐步兵校尉刘瓛撰。梁又有齐临沂令李玉之、梁释法通等《乾坤义》各一卷,亡。〕《周易大义》二十一卷〔梁武帝撰。〕

  《周易几义》一卷〔梁南平王撰。梁有《周易疑通》五卷,宋中散大夫何諲之撰。《周易四德例》一卷,刘瓛撰。亡。〕

  《周易大义》一卷〔梁有《周易错》八卷,京房撰。《周易日月变例》六卷,虞翻、陆绩撰。《周易卦象数旨》六卷,东晋乐安亭侯李颙撰。《周易爻》一卷,马揩撰。亡。〕

  《周易大义》二卷〔陆德明撰。〕《周易释序义》三卷《周易开题义》十卷〔梁蕃撰。〕《周易问》二十卷

  《周易义疏》十九卷〔宋明帝集群臣讲。梁又有《国子讲易》议六卷。《宋明帝集群臣讲易义疏》二十卷。《齐永明国学讲周易讲疏》二十六卷。又《周易义》三卷,沈林撰。亡。〕

  《周易讲疏》三十五卷〔梁武帝撰。〕《周易讲疏》十六卷〔梁五经博士褚仲都撰。〕《周易义疏》十四卷〔梁都官尚书萧子政撰。〕《周易系辞义疏》三卷〔萧子政撰。〕

  《周易讲疏》三十卷〔陈谘议参军张讥撰。〕《周易文句义》二十卷〔梁有《拟周易义疏》十三卷。〕《周易义疏》十六卷〔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撰。〕

  《周易私记》二十卷《周易讲疏》十三卷〔国子祭酒何妥撰。〕《周易系辞义疏》二卷〔刘瓛撰。〕《周易系辞义疏》一卷〔梁武帝撰。〕

  《周易系辞义疏》二卷〔萧子政撰。梁有《周易乾坤三象》、《周易新图》各一卷。又《周易普玄图》八卷,薛景和撰。《周易大演通统》一卷,颜氏撰。〕

  《周易谱》一卷。

  右六十九部,五百五十一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九十四部,八百二十九卷。〕

  昔宓羲氏始画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,盖因而重之,为六十四卦。及乎三代,实为三《易》,夏曰《连山》。殷曰《归藏》。周文王作卦辞,谓之《周易》。周公又作《爻辞》,孔子为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、《序卦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杂卦》,而子夏为之传。及秦焚书,《周易》独以卜筮得存,唯失《说卦》三篇。后河内女子得之。汉初,传《易》者有田何,何授丁宽,宽授田王孙,王孙授沛人施仇、东海孟喜、琅邪梁丘贺。由是有施、孟、梁丘之学。又有东郡京房,自云受《易》于梁国焦延寿,别为京氏学。尝立,后罢。后汉施、孟、梁丘、京氏,凡四家并立,而传者甚众。汉初又有东莱费直传《易》,其本皆古字,号曰《古文易》。以授琅邪王璜,璜授沛人高相,相以授子康及兰陵母将永。故有费氏之学,行于人间,而未得立。后汉陈元、郑众,皆传费氏之学。马融又为其传,以授郑玄。玄作《易注》,荀爽又作《易传》。魏代王肃、王弼,并为之注。自是费氏大兴,高氏遂衰。梁丘、施氏、高氏,亡于西晋。孟氏、京氏,有书无师。梁、陈郑玄、王弼二注,列于国学。齐代唯传郑义。至隋,王注盛行,郑学浸微,今殆绝矣。《归藏》,汉初已亡,案晋《中经》有之,唯载卜筮,不似圣人之旨。以本卦尚存,故取贯于《周易》之首,以备《殷易》之缺。

  《古文尚书》十三卷〔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。〕《今字尚书》十四卷〔孔安国传。〕《尚书》十一卷〔马融注。〕《尚书》九卷〔郑玄注。〕

  《尚书》十一卷〔王肃注。〕《尚书》十五卷〔晋祠部郎谢沈撰。〕《集解尚书》十一卷〔李颙注。〕《集释尚书》十一卷〔宋给事中姜道盛注。〕

  《古文尚书舜典》一卷〔晋豫章太守范宁注。梁有《尚书》十卷,范宁注,亡。〕

  《尚书亡篇序》一卷〔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。梁有《尚书》二十一卷,刘叔嗣注。又有《尚书新集序》一卷。亡。〕《尚书逸篇》二卷

  《古文尚书音》一卷〔徐邈撰。梁有《尚书音》五卷,孔安国、郑玄、李轨、徐邈等撰。〕《今文尚书音》一卷〔秘书学士顾彪撰。〕《尚书大传》三卷〔郑玄注。〕

  《大传音》二卷〔顾彪撰。〕《尚书洪范五行传论》十一卷〔汉光禄大夫刘向注。〕

  《尚书驳议》五卷〔王肃撰。梁有《尚书义问》三卷,郑玄、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。《尚书释问》四卷,魏侍中王粲撰。《尚书王氏传问》二卷。《尚书义》二卷,吴太尉范顺问,刘毅答。亡。〕

  《尚书新释》二卷〔李颙撰。〕《尚书百问》一卷〔齐太学博士顾欢撰。〕《尚书大义》二十卷〔梁武帝撰。〕《尚书百释》三卷〔梁国子助教巢猗撰。〕

  《尚书义》三卷〔巢猗撰。〕

  《尚书义疏》十卷〔梁国子助教费甝撰。梁有《尚书义疏》四卷,晋乐安王友伊说撰,亡。〕《尚书义疏》三十卷〔萧詧司徒蔡大宝撰。〕《尚书义注》三卷〔吕文优撰。〕

  《尚书义疏》七卷《尚书述义》二十卷〔国子助教刘炫撰。〕《尚书疏》二十卷〔顾彪撰。〕《尚书闰义》一卷

  《尚书义》三卷〔刘先生撰。〕《尚书释问》一卷〔虞氏撰。〕《尚书文外义》一卷〔顾彪撰。〕

  右三十二部,二百四十七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四十一部,共二百九十六卷。〕

  《书》之所兴,盖与文字俱起。孔子观《书》周室,得虞、夏、商、周四代之典,删其善者,上自虞,下至周,为百篇,编而序之。遭秦灭学,至汉,唯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。又河内女子得《泰誓》一篇,献之。伏生作《尚书传》四十一篇,以授同郡张生,张生授千乘欧阳生,欧阳生授同郡兒宽,宽授欧阳生之子,世世传之,至曾孙欧阳高,谓之《尚书》欧阳之学。又有夏侯都尉,受业于张生,以授族子始昌,始昌传族子胜,为大夏侯之学。胜传从子建,别为小夏侯之学。故有欧阳,大、小夏侯,三家并立。讫汉东京,相传不绝,而欧阳最盛。初汉武帝时,鲁恭王坏孔子旧宅,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,字皆古文。孔安国以今文校之,得二十五篇。其《泰誓》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。又济南伏生所诵,有五篇相合。安国并依古文,开其篇第,以隶古字写之,合成五十八篇。其馀篇简错乱,不可复读,并送之官府。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,会巫蛊事起,不得奏上,私传其业于都尉朝,朝授胶东庸生,谓之《尚书古文》之学,而未得立。后汉扶风杜林,传《古文尚书》,同郡贾逵为之作训,马融作传,郑玄亦为之注。然其所传,唯二十九篇,又杂以今文,非孔旧本。自余绝无师说。

  晋世秘府所存,有《古文尚书》经文,今无有传者。及永嘉之乱,欧阳,大、小夏侯《尚书》并亡。济南伏生之传,唯刘向父子所著《五行传》,是其本法,而又多乖戾。至东晋,豫章内史梅赜,始得安国之传,奏之,时又阙《舜典》一篇。齐建武中,吴姚方兴于大桁市得其书,奏上,比马、郑所注多二十八字,于是始列国学。梁、陈所讲,有孔、郑二家,齐代唯传郑义。至隋,孔、郑并行,而郑氏甚微。自余所存,无复师说。又有《尚书逸篇》,出于齐、梁之间,考其篇目,似孔壁中书之残缺者,故附《尚书》之末。

  《韩诗》二十二卷〔汉常山太傅韩婴,薛氏章句。〕《韩诗翼要》十卷〔汉侯苞传。〕

  《韩诗外传》十卷〔梁有《韩诗谱》二卷,《诗神泉》一卷,汉有道征士赵晔撰,亡。〕

  《毛诗》二十卷〔汉河间太傅毛苌传,郑氏笺。梁有《毛诗》十卷,马融注,亡。〕

  《毛诗》二十卷〔王肃注。梁有《毛诗》二十卷,郑玄,王肃合注。《毛诗》二十卷,谢沈注。《毛诗》二十卷,晋兖州别驾江熙注。亡。〕

  《集注毛诗》二十四卷〔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注。梁有《毛诗序》一卷,梁隐居先生陶弘景注,亡。〕

  《毛诗笺音证》十卷〔后魏太常卿刘芳撰。梁有《毛诗音》十六卷,徐邈等撰。《毛诗音》二卷,徐邈撰。《毛诗音隐》一卷,干氏撰。亡。〕《毛诗并注音》八卷〔秘书学士鲁世达撰。〕

  《毛诗谱》三卷〔吴太常卿徐整撰。〕《毛诗谱》二卷〔太叔求及刘炫注。〕

  《谢氏毛诗谱钞》一卷〔梁有《毛诗杂议难》十卷,汉侍中贾逵撰,亡。〕《毛诗义问》十卷〔魏太子文学刘桢撰。〕《毛诗义驳》八卷〔王肃撰。〕

  《毛诗奏事》一卷〔王肃撰。有《毛诗问难》二卷,王肃撰,亡。〕

  《毛诗驳》一卷〔魏司空王基撰,残缺。梁五卷。又有《毛诗答问》、《驳谱》,合八卷。又《毛诗释义》十卷,谢沈撰。《毛诗义》四卷,《毛诗笺传是非》二卷,并魏秘书郎刘璠撰。《毛诗答杂问》七卷,吴侍中韦昭、侍中朱育等撰。《毛诗义注》四卷。亡。〕

  《毛诗异同评》十卷〔晋长沙太守孙毓撰。〕

  《难孙氏毛诗评》四卷〔晋徐州从事陈统撰。梁有《毛诗表隐》二卷,陈统撰,亡。〕《毛诗拾遗》一卷〔郭璞撰。梁又有《毛诗略》四卷,亡。〕

  《毛诗辨异》三卷〔晋给事郎杨乂撰。梁有《毛诗背隐义》二卷,宋中散大夫徐广撰。《毛诗引辨》一卷,宋奉朝请孙畅之撰。《毛诗释》一卷,宋金紫光禄大夫何偃撰。《毛诗检漏义》二卷,梁给事郎谢昙济撰。《毛诗总集》六卷,《毛诗隐义》十卷,并梁处士何胤撰。亡。〕

  《毛诗异义》二卷〔杨乂撰。梁有《毛诗杂义》五卷,杨乂撰。《毛诗义疏》十卷,谢沈撰。《毛诗杂义》四卷,晋江州刺史殷仲堪撰。《毛诗义疏》五卷,张氏撰。亡。〕

  《毛诗集解叙义》一卷〔顾欢等撰。〕

  《毛诗序义》二卷〔宋通直郎雷次宗撰。梁有《毛诗义》一卷,雷次宗撰。《毛诗序注》一卷,宋交州刺史阮珍之撰。《毛诗序义》七卷,孙畅之撰。亡。〕

  《毛诗集小序》一卷〔刘炫注。〕

  《毛诗序义疏》一卷〔刘瓛等撰,残缺。梁三卷。梁有《毛诗篇次义》一卷,刘瓛撰。《毛诗杂义注》三卷。亡。〕《毛诗发题序义》一卷〔梁武帝撰。〕

  《毛诗大义》十一卷〔梁武帝撰。梁有《毛诗十五国风义》二十卷,梁简文撰。〕《毛诗大义》十三卷《毛诗草木虫鱼疏》二卷〔乌程令吴郡陆机撰。〕

  《毛诗义疏》二十卷〔舒援撰。〕《毛诗谊府》三卷〔后魏安丰王元延明撰。〕《毛诗义疏》二十八卷〔萧岿散骑常侍沈重撰。〕《毛诗义疏》二十卷

  《毛诗义疏》二十九卷《毛诗义疏》十卷《毛诗义疏》十一卷《毛诗义疏》二十八卷

  《毛诗述义》四十卷〔国子助教刘炫撰。〕《毛诗章句义疏》四十卷〔鲁世达撰。〕

  《毛诗释疑》一卷〔梁有《毛诗图》三卷,《毛诗孔子经图》十二卷,《毛诗古圣贤图》二卷,亡。〕《业诗》二十卷〔宋奉朝请业遵注。〕

  右三十九部,四百四十二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七十六部,六百八十三卷。〕

  《诗》者,所以导达心灵,歌咏情志者也。故曰“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”上古人淳俗朴,情志未惑。其后君尊于上,臣卑于下,面称为谄,目谏为谤,故诵美讥恶,以讽刺之。初但歌咏而已,后之君子,因被管弦,以存劝戒。夏、殷已上,诗多不存。周氏始自后稷,而公刘克笃前烈,太王肇基王迹,文王光昭前绪,武王克平殷乱,成王、周公化至太平,诵美盛德,踵武相继。幽、厉板荡,怨刺并兴。其后王泽竭而诗亡,鲁太师挚次而录之。孔子删诗,上采商,下取鲁,凡三百篇。至秦,独以为讽诵,不灭。汉初,有鲁人申公,受《诗》于浮丘伯,作诂训,是为《鲁诗》。齐人辕固生亦传《诗》,是为《齐诗》。燕人韩婴亦传《诗》,是为《韩诗》。终于后汉,三家并立。汉初,又有赵人毛苌善《诗》,自云子夏所传,作《诂训传》,是为《毛诗》古学,而未得立。后汉有九江谢曼卿,善《毛诗》,又为之训。东海卫敬仲,受学于曼卿。先儒相承,谓之《毛诗》。序,子夏所创,毛公及敬仲又加润益。郑众、贾逵、马融,并作《毛诗传》,郑玄作《毛诗笺》。《齐诗》,魏代已亡。《鲁诗》亡于西晋。《韩诗》虽存,无传之者。唯《毛诗郑笺》,至今独立。又有《业诗》,奉朝请业遵所注,立义多异,世所不行。

  《周官礼》十二卷〔马融注。〕《周官礼》十二卷〔郑玄注。〕《周官礼》十二卷〔王肃注。〕《周官礼》十二卷〔伊说注。〕

  《周官礼》十二卷〔干宝注。梁又有《周官宁朔新书》八卷,晋燕王师王懋约撰,亡。〕《集注周官礼》二十卷〔崔灵恩注。〕《礼音》三卷〔刘昌宗撰。〕

  《周官礼异同评》十二卷〔晋司空长史陈劭撰。〕

  《周官礼驳难》四卷〔孙略撰。梁有《周官驳难》三卷,孙琦问,干宝驳,晋散骑常侍虞喜撰。〕《周官礼义疏》四十卷〔沈重撰。〕《周官礼义疏》十九卷

  《周官礼义疏》十卷《周官礼义疏》九卷《周官分职》四卷《周官礼图》十四卷〔梁有《郊祀图》二卷,亡。〕

  《仪礼》十七卷〔郑玄注。〕

  《仪礼》十七卷〔王肃注。梁有李轨、刘昌宗音各一卷,郑玄音二卷,亡。〕《仪礼义疏见》二卷《仪礼义疏》六卷

  《丧服经传》一卷〔马融注。〕《丧服经传》一卷〔郑玄注。〕《丧服经传》一卷〔王肃注。〕《丧服经传》一卷〔晋给事中袁准注。〕

  《集注丧服经传》一卷〔晋庐陵太守孔伦撰。〕《丧服经传》一卷〔陈铨注。〕《集注丧服经传》一卷〔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撰。〕《略注丧服经传》一卷〔雷次宗注。〕

  《集注丧服经传》二卷〔宋丞相谘议参军蔡超注。梁又有《丧服经传》一卷,宋徵士刘道拔注,亡。〕《集解丧服经传》二卷〔齐东平太守田僧绍解。〕

  《丧服义疏》二卷〔梁步兵校尉、五经博士贺玚撰。梁又有《丧服经传义疏》五卷,齐散骑郎司马宪撰。《丧服经传义疏》二卷,齐给事中楼幼瑜撰。《丧服经传义疏》一卷,刘瓛撰。《丧服经传义疏》一卷,齐徵士沈麟士撰。〕

  《丧服经传义疏》一卷〔梁尚书左丞何佟之撰,亡。〕《丧服传》一卷〔梁通直郎裴子野撰。〕《丧服文句义疏》十卷〔梁国子助教皇侃撰。〕《丧服义》十卷〔陈国子祭酒谢峤撰。〕

  《丧服义钞》三卷〔梁有《丧服经传隐义》一卷,亡。〕《丧服要记》一卷〔王肃注。〕

  《丧服要记》一卷〔蜀丞相蒋琬撰。梁有《丧服变除图》五卷,吴齐王傅射慈撰,亡。〕

  《丧服要集》二卷〔晋征南将军杜预撰。又有《丧服要记》二卷,晋侍中刘逵撰,亡。〕

  《丧服仪》一卷〔晋太保卫瓘撰。梁有《丧服要记》六卷,晋司空贺循撰。《丧服要问》六卷,刘德明撰。《丧服》三十一卷,宋员外郎散骑庾蔚之撰。《丧服要问》二卷,张耀撰。《丧服难问》六卷,崔凯撰。《丧服杂记》二十卷,伊氏撰。《丧服释疑》二十卷,刘智撰。亡。〕

  《汉荆州刺史刘表新定礼》一卷《丧服要略》一卷〔晋太学博士环济撰。〕《丧服要略》二卷《丧服制要》一卷〔徐氏撰。〕

  《丧服谱》一卷〔郑玄注。〕《丧服谱》一卷〔晋开府仪同三司蔡谟撰。〕《丧服谱》一卷〔贺循撰。〕《丧服变除》一卷〔晋散骑常侍葛洪撰。〕

  《凶礼》一卷〔晋广陵相孔衍撰。〕

  《丧服要记》十卷〔贺循撰。梁有《丧服要记》,宋员外常侍庾蔚之注。又《丧服世要》一卷,庾蔚之撰。《丧服集议》十卷,宋抚军司马费沈撰。〕

  《丧服古今集记》三卷〔齐太尉王俭撰。〕《丧服世行要记》十卷〔齐光禄大夫王逡撰。〕《丧服答要难》一卷〔袁祈撰。〕《丧服记》十卷〔王氏撰。〕

  《丧服五要》一卷〔严氏撰。〕《驳丧服经传》一卷〔卜氏传。〕《丧服疑问》一卷〔樊氏撰。〕《丧服图》一卷〔王俭撰。〕

  《丧服图》一卷〔贺游撰。〕

  《丧服图》一卷〔崔逸撰。梁有《丧服祥禫杂议二十九卷,《丧服杂议故事》二十一卷,又《戴氏丧服五家要记图谱》五卷,《丧服君臣图仪》一卷,亡。〕

  《五服图》一卷《五服图仪》一卷《丧服礼图》一卷《五服略例》一卷

  《丧服要问》一卷《丧服问答目》十三卷〔皇侃撰。〕《丧服假宁制》三卷《丧礼五服》七卷〔大将军袁宪撰。〕

  《论丧服决》一卷《丧礼钞》三卷〔王隆伯撰。〕

  《大戴礼记》十三卷〔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。梁有《谥法》三卷,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,亡。〕《夏小正》一卷〔戴德撰。〕《礼记》十卷〔汉北中郎将卢植注。〕

  《礼记》二十卷〔汉九江太守戴圣撰,郑玄注。〕

  《礼记》三十卷〔王肃注。梁有《礼记》十二卷,业遵注,亡。〕《礼记宁朔新书》八卷〔王懋约注。梁有二十卷。〕《月令章句》十二卷〔汉左中郎将蔡邕撰。〕

  《礼记音义隐》一卷〔谢氏撰。〕

  《礼记音》二卷〔宋中散大夫徐爰撰。梁有郑玄、王肃、射慈、射贞、孙毓、缪炳音各一卷,蔡谟、东晋安北谘议参军曹耽、国子助教尹毅、李轨、员外郎范宣音各二卷,徐邈音三卷,刘昌宗音五卷,亡。〕

  《礼记音义隐》七卷《礼记》三十卷〔魏秘书监孙炎注。〕《礼略》二卷

  《礼记要钞》十卷〔缑氏撰。梁有礼义四卷,魏侍中郑小同撰。《摭遗别记》一卷,楼幼瑜撰,亡。〕

  《礼记新义疏》二十卷〔贺玚撰。梁有《义疏》三卷,宋豫章郡丞雷肃之撰,亡。〕《礼记讲疏》九十九卷〔皇侃撰。〕《礼记义疏》四十八卷〔皇侃撰。〕

  《礼记义疏》四十卷〔沈重撰。〕《礼记义》十卷〔何氏撰。〕《礼记义疏》三十八卷。《礼记疏》十一卷

  《礼记大义》十卷〔梁武帝撰。〕《礼记文外大义》二卷〔秘书学士褚晖撰。〕《礼大义》十卷《礼记义证》十卷〔刘芳撰。〕

  《礼大义章》七卷《丧礼杂义》三卷《礼记中庸传》二卷〔宋散骑常侍戴颙撰。〕《中庸讲疏》一卷〔梁武帝撰。〕

  《私记制旨中庸义》五卷《礼记略解》十卷〔庾氏撰。〕《礼记评》十一卷〔刘隽撰。〕

  《石渠礼论》四卷〔戴圣撰。梁有《群儒疑义》十二卷,戴圣撰。〕《礼论》三百卷〔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撰。〕《礼论条牒》十卷〔宋太尉参军任预撰。〕

  《礼论帖》三卷〔任预撰。梁四卷。〕《礼论钞》二十卷〔庾蔚之撰。〕《礼论要钞》十卷〔王俭撰。梁三卷。〕《礼论要钞》一百卷〔贺玚撰。〕

  《礼论钞》六十九卷

  《礼论要钞》十卷〔梁有齐御史中丞荀万秋《钞略》二卷。尚书仪曹郎丘季彬论五十八卷,议一百三十卷,统六卷。亡。〕《礼论答问》八卷〔宋中散大夫徐广撰。〕

  《礼论答问》十三卷〔徐广撰。〕《礼答问》二卷〔徐广撰,残缺。梁十一卷。〕《礼答问》六卷〔庾蔚之撰。〕

  《礼答问》三卷〔王俭撰。梁有晋益阳令吴商《礼难》十二卷,《杂议》十二卷,又《礼议杂记故事》十三卷,《丧杂事》二十卷。宋光禄大夫傅隆议二卷,《祭法》五卷。亡。〕

  《礼答问》十二卷《礼杂问》十卷〔范宁撰。〕《礼答问》十卷〔何佟之撰。梁二十卷。〕《礼杂问》十卷

  《礼杂答问》八卷《礼杂答问》六卷《礼杂问答钞》一卷〔何佟之撰。〕《问礼俗》十卷〔董勋撰。〕

  《问礼俗》九卷〔董子弘撰。〕《答问杂仪》二卷〔任预撰。〕《礼义答问》八卷〔王俭撰。〕《礼疑义》五十二卷〔梁护军周舍撰。〕

  《制旨革牲大义》三卷〔梁武帝撰。〕《礼乐义》十卷《礼秘义》三卷《三礼目录》一卷〔郑玄撰。梁有陶弘景注一卷,亡。〕

  《三礼义宗》三十卷〔崔灵恩撰。〕《三礼宗略》二十卷〔元延明撰。〕《三礼大义》十三卷《三礼大义》四卷

  《三礼杂大义》三卷〔梁有《司马法》三卷,《李氏训记》三卷。又《郊丘议》三卷,魏太尉蒋济撰。《祭法》五卷,又《明堂议》三卷,王肃撰。《杂祭法》六卷,晋司空中郎卢谌撰。《祭典》三卷,晋安北将军范汪撰。《七庙议》一卷,又《后养议》五卷,干宝撰。《杂乡射等议》三卷,晋太尉庾亮撰。《逆降义》三卷,宋特进颜延之撰。《逆降义》一卷,田僧绍撰。《分明士制》三卷,何承天撰。《释疑》二卷,郭鸿撰。《答问》四卷,徐广撰。《答问》五十卷,何胤撰。又《答问》十卷。亡。〕

  《三礼图》九卷〔郑玄及后汉侍中阮谌等撰。〕

  《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》一卷〔祁谌撰。梁又有《冠服图》一卷,《五宗图》一卷,《月令图》一卷,亡。〕

  右一百三十六部,一千六百二十二卷。〔通计亡书,二百一十一部,二千一百八十六卷。〕

  自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,先王制其夫妇、父子、君臣、上下、亲疏之节。至于三代,损益不同。周衰,诸侯僭忒,恶其害己,多被焚削。自孔子时,已不能具,至秦而顿灭。汉初,有高堂生传十七篇,又有古经,出于淹中,而河间献王好古爱学,收集馀烬,得而献之,合五十六篇,并威仪之事。而又得《司马穰苴兵法》一百五十五篇,及《明堂阴阳》之记,并无敢传之者。唯古经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不殊,而字多异。自高堂生至宣帝时后苍,最明其业,乃为《曲台记》。苍授梁人戴德,及德从兄子圣、沛人庆普,于是有大戴、小戴、庆氏,三家并立。后汉唯曹元传庆氏,以授其子褒。然三家虽存并微,相传不绝。汉末,郑玄传小戴之学,后以古经校之,取其于义长者作注,为郑氏学。其《丧服》一篇,子夏先传之,诸儒多为注解,今又别行。而汉时有李氏得《周官》。《周官》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,上于河间献王,独阙《冬官》一篇。献王购以千金不得,遂取《考工记》以补其处,合成六篇奏之。至王莽时,刘歆始置博士,以行于世。河南缑氏及杜子春受业于歆,因以教授。是后马融作《周官传》,以授郑玄,玄作《周官注》。汉初,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,时亦无传之者。至刘向考校经籍,检得一百三十篇,向因第而叙之。而又得《明堂阴阳记》三十三篇、《孔子三朝记》七篇、《王史氏记》二十一篇、《乐记》二十三篇,凡五种,合二百十四篇。戴德删其烦重,合而记之,为八十五篇,谓之《大戴记》。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,为四十六篇,谓之《小戴记》。汉末马融,遂传小戴之学。融又定《月令》一篇、《明堂位》一篇、《乐记》一篇,合四十九篇。而郑玄受业于融,又为之注。今《周官》六篇、古经十七篇、《小戴记》四十九篇,凡三种。唯《郑注》立于国学,其馀并多散亡,又无师说。

  《乐社大义》十卷〔梁武帝撰。〕

  《乐论》三卷〔梁武帝撰。梁有《乐义》十一卷,武帝集朝臣撰,亡。〕《乐论》一卷〔卫尉少卿萧吉撰。〕《古今乐录》十二卷〔陈沙门智匠撰。〕

  《乐书》七卷〔后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撰。〕《乐杂书》三卷《乐元》一卷〔魏僧撰。〕《管弦记》十卷〔凌秀撰。〕

  《乐要》一卷〔何妥撰。〕《乐部》一卷

  《春官乐部》五卷〔梁有《宋元嘉正声伎录》一卷,张解撰,亡。〕《乐府声调》六卷〔岐州刺史、沛国公郑译撰。〕《乐府声调》三卷〔郑译撰。〕

  《乐经》四卷《琴操》三卷〔晋广陵相孔衍撰。〕《琴操钞》二卷《琴操钞》一卷

  《琴谱》四卷〔戴氏撰。〕《琴经》一卷《琴说》一卷《琴历头簿》一卷

  《新杂漆调弦谱》一卷《乐谱》四卷《乐谱集》二十卷〔萧吉撰。〕《乐略》四卷

  《乐律义》四卷〔沈重撰。〕《钟律义》一卷《乐簿》十卷《齐朝曲簿》一卷

  《大隋总曲簿》一卷《推七音》二卷〔并尺法。〕《乐论事》一卷《乐事》一卷

  《正声伎杂等曲簿》一卷《太常寺曲名》一卷《太常寺曲簿》十一卷《歌曲名》五卷

  《历代乐名》一卷《钟磬志》二卷〔公孙崇撰。〕《乐悬》一卷〔何晏等撰议。〕《乐悬图》一卷

  《钟律纬辩宗见》一卷《当管七声》二卷〔魏僧撰。〕《黄钟律》一卷〔梁有《钟律纬》六卷,梁武帝撰,亡。〕

  右四十二部,一百四十二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四十六部,二百六十三卷。〕

  乐者,先王所以致神祇,和邦国,谐万姓,安宾客,悦远人,所从来久矣。周人存六代之乐,曰《云门》、《咸池》、《大韶》、《大夏》、《大濩》、《大武》。其后衰微崩坏,及秦而顿灭。汉初,制氏虽纪其铿锵鼓舞,而不能通其义。其后窦公、河间献王、常山王、张禹,咸献《乐书》。魏、晋已后,虽加损益,去正转远,事在《声乐志》。今录其见书,以补乐章之阙。

  《春秋经》十一卷〔吴卫将军士燮注。〕《春秋左氏长经》二十卷〔汉侍中贾逵章句。〕《春秋左氏解诂》三十卷〔贾逵撰。〕《春秋左氏传解谊》三十一卷〔汉九江太守服虔注。〕

  《春秋左氏传》三十卷〔王肃注。〕《春秋左氏传》三十卷〔董遇章句。〕《春秋左氏传义注》十八卷〔孙毓注。〕《春秋左氏传》十二卷〔魏司徒王朗撰。〕

  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三十卷〔杜预撰。〕《春秋杜氏》、《服氏注春秋左传》十卷〔残缺。〕

  《春秋左氏传音》三卷〔魏中散大夫嵇康撰。梁有服虔、杜预音三卷,魏高贵乡公《春秋左氏传音》三卷,曹躭音、尚书左人郎荀讷等音四卷,亡。〕

  《春秋左氏传音》三卷〔李轨撰。〕《春秋左氏传音》三卷〔徐邈撰。〕《春秋释训》一卷〔贾逵撰。〕《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》一卷〔贾逵撰。〕

  《春秋释例》十卷〔汉公车徵士颖容撰。梁有《春秋左氏传条例》九卷,汉大司农郑众撰。〕

  《春秋左氏膏肓释痾》十卷〔服虔撰。梁有《春秋汉议驳》二卷,服虔撰,亡。〕《驳何氏汉议》二卷〔郑玄撰。〕

  《春秋成长说》九卷〔服虔撰。梁有《春秋左氏达义》一卷,汉司徒掾王玢撰,亡。〕

  《春秋塞难》三卷〔服虔撰。梁有《春秋杂议难》五卷,汉少府孔融撰。《春秋左氏释驳》一卷,王朗撰。亡。〕《春秋说要》十卷〔魏乐平太守糜信撰。〕

  《春秋释例》十五卷〔杜预撰。梁有《春秋释例引序》一卷,齐正员郎杜乾光撰,亡。〕《春秋左氏传评》二卷〔杜预撰。〕

  《春秋条例》十一卷〔晋太尉刘寔撰。梁有《春秋公羊达义》三卷,刘寔撰,亡。〕

  《春秋经例》十二卷〔晋方范撰。梁有《春秋释滞》十卷,晋尚书左丞殷兴撰,《春秋释难》三卷,晋护军范坚撰。亡。〕《春秋左氏传条例》二十五卷

  《春秋义例》十卷

  《春秋左传例苑》十九卷〔梁有《春秋经传说例疑隐》一卷,吴略撰。《春秋左氏分野》一卷。《春秋十二公名》一卷,郑玄撰。亡。〕《春秋左氏经传通解》四卷〔王述之撰。〕

  《春秋左氏传贾、服异同略》五卷〔孙毓撰。〕《春秋左氏函传义》十五卷〔干宝撰。〕《春秋左氏区别》三十卷〔尚书功论郎何始真撰。〕《春秋文苑》六卷

  《春秋丛林》十二卷《春秋义林》一卷《春秋大夫辞》三卷《春秋嘉语》六卷

  《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》十三卷《春秋五辩》二卷〔梁五经博士沈宏撰。〕《春秋辩证》六卷《春秋旨通》十卷〔王述之撰。〕

  《春秋经传解》六卷〔崔灵恩撰。〕《春秋申先儒传论》十卷〔崔灵恩撰。〕《春秋左氏传立义》十卷〔崔灵恩撰。〕刘寔等《集解春秋序》一卷

  《春秋序论》二卷〔干宝撰。〕《春秋序》一卷〔贺道养注。〕《春秋序》一卷〔崔灵恩撰。〕《春秋序》一卷〔田元休注。〕

  《春秋左传杜预序集解》一卷〔刘炫注。〕《春秋左氏经传义略》二十五卷〔陈国子博士沈文阿撰。〕《王元规续沈文阿春秋左氏传义略》十卷《春秋义略》三十卷〔陈右军将军张冲撰。〕

  《春秋左氏义略》八卷《春秋五十凡义疏》二卷《春秋左氏传述义》四十卷〔东京太学博士刘炫撰。〕

  《春秋序义疏》一卷〔梁有《春秋发题》一卷,梁简文帝撰。《春秋左氏图》十卷,汉太子太傅严彭祖撰。《古今春秋盟会地图》一卷。亡。〕《春秋公羊传》十二卷〔严彭祖撰。〕

  《春秋公羊解诂》十一卷〔汉谏议大夫何休注。〕

  《春秋公羊经传》十三卷〔晋散骑常侍王愆期注。梁有《春秋公羊传》十二卷,晋河南太守高龙注。《春秋公羊传》十四卷,孔衍集解。《春秋公羊音》,李轨、晋徵士江淳撰,各一卷。〕

  《春秋繁露》十七卷〔汉胶西相董仲舒撰。〕《春秋决事》十卷〔董仲舒撰。〕《春秋决疑论》一卷《春秋左氏膏肓》十卷〔何休撰。〕

  《春秋谷梁废疾》三卷〔何休撰。〕《春秋汉议》十三卷〔何休撰。〕

  《驳何氏汉议》二卷〔郑玄撰。梁有《汉议驳》二卷,服虔撰,亡。〕《驳何氏汉议叙》一卷《春秋公羊墨守》十四卷〔何休撰。〕《春秋公羊例序》五卷〔刁氏撰。〕

  《春秋公羊谥例》一卷〔何休撰。梁有《春秋公羊传条例》一卷,何休撰。《春秋公羊传问答》五卷,荀爽问,魏安平太守徐钦答。《春秋公羊论》二卷,晋车骑将军庾翼问,王愆期答。亡。〕

  《春秋公羊解序》一卷〔鲜于公撰。〕《春秋公羊疏》十二卷

  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三卷〔吴仆射唐固注。梁有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五卷,汉谏议大夫尹更始撰,亡。〕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二卷〔魏乐平太守糜信注。〕

  《谷梁传》十卷〔晋堂邑太守张靖注。梁有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三卷,晋给事郎徐乾注。《春秋谷梁传》十卷,胡讷集解。亡。〕《春秋谷梁传》十六卷〔程阐撰。〕

  《春秋谷梁传》十四卷〔孔衍撰。〕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二卷〔徐邈撰。〕《春秋谷梁传》十四卷〔段肃注,疑汉人。〕《春秋谷梁传》五卷〔孔君揩训,残缺。梁十四卷〕。

  《春秋谷梁传》十二卷〔范甯集解。梁有《谷梁音》一卷,亡。〕《春秋谷梁传》四卷〔残缺,张、程、孙、刘四家集解。〕糜信《理何氏汉议》二卷〔魏人撰。〕

  《春秋谷梁传义》十卷〔徐邈撰。〕《春秋议》十卷〔何休撰。〕徐邈《答春秋谷梁义》三卷薄叔玄《问谷梁义》二卷〔梁四卷。〕

  《春秋谷梁传例》一卷〔范宁撰。〕《春秋公羊、谷梁传》十二卷〔晋博士刘兆撰。〕《春秋谷梁废疾》三卷〔何休撰,郑玄释,张靖笺。〕《春秋公羊、谷梁二传评》三卷

  《春秋三家经本训诂》十二卷〔贾逵撰。宋有《三家经》二卷,亡。〕《春秋三传论》十卷〔魏大长秋韩益撰。〕《春秋经合三传》十卷〔潘叔度撰。〕

  《春秋成夺》十卷〔潘叔度撰。〕

  《春秋三传评》十卷〔胡讷撰。梁有《春秋集三师难》三卷,《春秋集三传经解》十卷,胡讷撰。今亡。〕《春秋土地名》三卷〔晋裴秀客京相璠等撰。〕

  《春秋外传国语》二十卷〔贾逵注。〕《春秋外传国语》二十一卷〔虞翻注。〕《春秋外传章句》一卷〔王肃撰。梁二十二卷。〕《春秋外传国语》二十二卷〔韦昭注。〕

  《春秋外传国语》二十卷〔晋五经博士孔晁注。〕

  《春秋外传国语》二十一卷〔唐固注。梁有《春秋古今盟会地图》一卷,亡。〕

  右九十七部,九百八十三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一百三十部,一千一百九十二卷。〕

  《春秋》者,鲁史策书之名。昔成周微弱,典章沦废,鲁以周公之故,遗制尚存。仲尼因其旧史,裁而正之,或婉而成章,以存大顺,或直书其事,以示首恶。故有求名而亡,欲盖而彰,乱臣贼子,于是大惧。其所褒贬,不可具书,皆口授弟子。弟子退而异说,左丘明恐失其真,乃为之传。遭秦灭学,口说尚存。汉初,有公羊、谷梁、邹氏、夹氏,四家并行。王莽之乱,邹氏无师,夹氏亡。初,齐人胡母子都,传《公羊春秋》,授东海嬴公。嬴公授东海孟卿,孟卿授鲁人眭孟,眭孟授东海严彭祖、鲁人颜安乐。故后汉《公羊》有严氏、颜氏之学,与谷梁三家并立。汉末,何休又作《公羊解说》。而《左氏》汉初出于张苍之家,本无传者。至文帝时,梁太傅贾谊为训诂,授赵人贯公。其后刘歆典校经籍,考而正之,欲立于学,诸儒莫应。至建武中,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。时陈元最明《左传》,又上书讼之。于是乃以魏郡李封为《左氏》博士。后群儒蔽固者,数廷争之。及封卒,遂罢。然诸儒传《左氏》者甚众。永平中,能为《左氏》者,擢高第为讲郎。其后贾逵、服虔并为训解。至魏,遂行于世。晋时,杜预又为《经传集解》。《谷梁》范甯注、《公羊》何休注、《左氏》服虔、杜预注,俱立国学。然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,但试读文,而不能通其义。后学三传通讲,而《左氏》唯传服义。至隋,杜氏盛行,服义及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浸微,今殆无师说。

  《古文孝经》一卷〔孔安国传。梁末亡逸,今疑非古本。〕

  《孝经》一卷〔郑氏注。梁有马融、郑众注《孝经》二卷,亡。〕

  《孝经》一卷〔王肃解。梁有魏散骑常侍苏林,吏部尚书何晏,光禄大夫刘邵、孙氏等注《孝经》各一卷,亡。〕《孝经解赞》一卷〔韦昭解。〕

  《孝经默注》一卷〔徐整注。〕《集解孝经》一卷〔谢万集。〕《集议孝经》一卷〔晋中书郎荀昶撰,亡。〕

  《集议孝经》一卷〔晋东阳太守袁敬仲集。梁有《孝经皇义》一卷,宋均撰。又有晋给事中杨泓,处士虞槃佐、孙氏,东阳太守殷仲文,晋陵太守殷叔道,丹阳尹车胤,孔光各注《孝经》一卷。荀昶注《孝经》二卷。宋何承天、费沈,齐光禄大夫王玄载,国子博士明僧绍,梁五经博士严植之,尚书功论郎曹思文,羽林监江系之,江逊等注《孝经》各一卷。释慧始注《孝经》一卷。陶弘景《集注孝经》一卷。诸葛循《孝经序》一卷。亡。〕

  《孝经》一卷〔释慧琳注。梁有晋穆帝时《晋孝经》一卷,武帝时《送总明馆孝经讲》、《议》各一卷,宋大明中《东宫讲》,齐永明三年《东宫讲》,齐永明中《诸王讲》及贺玚讲、议《孝经义疏》各一卷,齐临沂令李玉之为始兴王讲《孝经义疏》二卷,亡。〕

  《孝经义疏》十八卷〔梁武帝撰。梁有皇太子讲《孝经义》三卷,天监八年皇太子讲《孝经义》一卷,梁简文《孝经义疏》五卷,萧子显《孝经义疏》一卷,亡。〕

  《孝经敬爱义》一卷〔梁吏部尚书萧子显撰。〕《孝经私记》四卷〔无名先生撰。〕《孝经义》一卷《孝经义疏》一卷〔赵景韶撰。〕

  《孝经义疏》三卷〔皇侃撰。〕《孝经私记》二卷〔周弘正撰。〕《古文孝经述义》五卷〔刘炫撰。〕《孝经讲疏》六卷〔徐孝克撰。〕

  《孝经义》一卷〔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撰。梁有《孝经玄》、《孝经图》各一卷,《孝经孔子图》二卷,亡。〕《国语孝经》一卷

  右十八部,合六十三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五十九部,一百一十四卷。〕

  夫孝者,天之经,地之义,人之行。自天子达于庶人,虽尊卑有差,及乎行孝,其义一也。先王因之以治国家,化天下,故能不严而顺,不肃而成。斯实生灵之至德,王者之要道。孔子既叙六经,题目不同,指意差别,恐斯道离散,故作《孝经》,以总会之,明其枝流虽分,本萌于孝者也。遭秦焚书,为河间人颜芝所藏。汉初,芝子贞出之,凡十八章,而长孙氏、博士江翁、少府后苍、谏议大夫翼奉、安昌侯张禹,皆名其学。又有《古文孝经》,与《古文尚书》同出,而长孙有《闺门》一章,其馀经文,大较相似,篇简缺解,又有衍出三章,并前合为二十二章,孔安国为之传。至刘向典校经籍,以颜本比古文,除其繁惑,以十八章为定。郑众、马融,并为之注。又有郑氏注,相传或云郑玄,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,故疑之。梁代,安国及郑氏二家,并立国学,而安国之本,亡于梁乱。陈及周、齐,唯传郑氏。至隋,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《孔传》,送至河间刘炫。炫因序其得丧,述其议疏,讲于人间,渐闻朝廷,后遂著令,与郑氏并立。儒者喧喧,皆云炫自作之,非孔旧本,而秘府又先无其书。又云魏氏迁洛,未达华语,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,以夷言译《孝经》之旨,教于国人,谓之《国语孝经》。今取以附此篇之末。

  《论语》十卷〔郑玄注。梁有《古文论语》十卷,郑玄注。又王肃、虞翻、谯周等注《论语》各十卷。亡。〕《论语》九卷〔郑玄注,晋散骑常侍虞喜赞。〕

  《集解论语》十卷〔何晏集。〕

  《集注论语》六卷〔晋八卷,晋太保卫瓘注。梁有《论语补阙》二卷,宋明帝补卫瓘阙,亡。〕《论语集义》八卷〔晋尚书左中兵郎崔豹集。梁十卷。〕

  《论语》十卷〔晋著作郎李充注。〕

  《集解论语》十卷〔晋廷尉孙绰解。梁有盈氏及孟整注《论语》各十卷,亡。〕《集解论语》十卷〔晋兖州别驾江熙解。〕

  《论语》七卷〔卢氏注。梁有晋国子博士梁觊、益州刺史袁乔、尹毅、司徒左长史张凭及阳惠明、宋新安太守孔澄之、齐员外郎虞遐及许容、曹思文注,释僧智略解,梁太史叔明集解,陶弘景集注《论语》各十卷。又《论语音》二卷,徐邈等撰。亡。〕

  《论语难郑》一卷〔梁有《古论语义注谱》一卷,徐氏撰。《论语隐义注》三卷,《论语义注》三卷。亡。〕《论语难郑》一卷《论语标指》一卷〔司马氏撰。〕

  《论语杂问》一卷《论语孔子弟子目录》一卷〔郑玄撰。〕《论语体略》二卷〔晋太傅主簿郭象撰。〕《论语旨序》三卷〔晋卫尉缪播撰。〕

  《论语释疑》三卷〔王弼撰。〕《论语释》一卷〔张凭撰。〕

  《论语释疑》十卷〔晋尚书郎栾肇撰。梁有《论语释驳》三卷,王肃撰。《论语驳序》二卷,栾肇撰。《论语隐》一卷,郭象撰。《论语藏集解》一卷,应琛撰。《论语释》一卷,曹毗撰。《论语君子无所争》一卷,庾亮撰。《论语释》一卷,李充撰。《论语释》一卷,庾翼撰。《论语义》一卷,王濛撰。又蔡系《论语释》一卷,张隐《论语释》一卷,郄原《通郑》一卷,王氏《修郑错》一卷,姜处道《论释》一卷。亡。〕

  《论语别义》十卷〔范廙撰。梁有《论语疏》八卷,宋司空法曹张略等撰。《新书对张论》十卷,虞喜撰。〕《论语义疏》十卷〔褚仲都撰。〕《论语义疏》十卷〔皇侃撰。〕

  《论语述义》十卷〔刘炫撰。〕《论语义疏》八卷《论语讲疏文句义》五卷〔徐孝克撰,残缺。〕

  《论语义疏》二卷〔张冲撰。梁有《论语义注图》十二卷,亡。〕

  《孔丛》七卷〔陈胜博士孔鲋撰。梁有《孔志》十卷,梁太尉参军刘被撰,亡。〕

  《孔子家语》二十一卷〔王肃解。梁有《当家语》二卷,魏博士张融撰,亡。〕《孔子正言》二十卷〔梁武帝撰。〕

  《尔雅》三卷〔汉中散大夫樊光注。梁有汉刘歆,犍为文学、中黄门李巡《尔雅》各三卷,亡。〕《尔雅》七卷〔孙炎注。〕《尔雅》五卷〔郭璞注。〕

  《集注尔雅》十卷〔梁黄门郎沈[A11J]注。〕

  《尔雅音》八卷〔秘书学士江氵崔撰。梁有《尔雅音》二卷,孙炎、郭璞撰。〕

  《尔雅图》十卷〔郭璞撰。梁有《尔雅图赞》二卷,郭璞撰,亡。〕《广雅》三卷〔魏博士张揖撰。梁有四卷。〕《广雅音》四卷〔秘书学士曹宪撰。〕

  《小尔雅》一卷〔李轨略解。〕《方言》十三卷〔汉扬雄撰,郭璞注。〕《释名》八卷〔刘熙撰。〕《辩释名》一卷〔韦昭撰。〕

  《五经音》十卷〔徐邈撰。〕《五经正名》十二卷〔刘炫撰。〕《白虎通》六卷《五经异义》十卷〔后汉太尉祭酒许慎撰。〕

  《五经然否论》五卷〔晋散骑常侍谯周撰。〕《五经拘沈》十卷〔晋高凉太守杨方撰。〕

  《五经大义》三卷〔戴逵撰。梁有《通五经》五卷,王氏撰。《五经咨疑》八卷,周杨撰。《五经异同评》一卷,贺玚撰。《五经秘表要》三卷。亡。〕

  《五经大义》十卷〔后周县伯中大夫樊文深撰。〕《经典大义》十二卷〔沈文阿撰。〕《五经大义》五卷〔何妥撰。〕《五经通义》八卷〔梁九卷。〕

  《五经义》六卷〔梁七卷。梁又有《五经义略》一卷,亡。〕《五经要义》五卷〔梁十七卷,雷氏撰。〕《五经析疑》二十八卷〔邯郸绰撰。〕《五经宗略》二十三卷〔元延明撰。〕

  《五经杂义》六卷〔孙畅之撰。〕《长春义记》一百卷〔梁简文帝撰。〕《大义》九卷《游玄桂林》九卷〔张讥撰。〕

  《六经通数》十卷〔梁舍人鲍泉撰。〕《七经义纲》二十九卷〔樊文深撰。〕《七经论》三卷〔樊文深撰。〕《质疑》五卷〔樊文深撰。〕

  《经典玄儒大义序录》二卷〔沈文阿撰。〕《玄义问答》二卷《六艺论》一卷〔郑玄撰。〕《圣证论》十二卷〔王肃撰。〕

  《郑志》十一卷〔魏侍中郑小同撰。〕《郑记》六卷〔郑玄弟子撰。〕《谥法》三卷〔刘熙撰。〕《谥法》十卷〔特进、中军将军沈约撰。〕

  《谥法》五卷〔梁太府卿贺玚撰。〕《江都集礼》一百二十六卷

  右七十三部,七百八十一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一百一十六部,一千二十七卷。〕

  《论语》者,孔子弟子所录。孔子既叙六经,讲于洙、泗之上,门徒三千,达者七十。其与夫子应答,及私相讲肄,言合于道,或书之于绅,或事之无厌。仲尼既没,遂缉而论之,谓之《论语》。汉初,有齐、鲁之说。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,鲁人传者二十篇。齐则昌邑中尉王吉、少府宗畸、御史大夫贡禹、尚书令五鹿充宗、胶东庸生。鲁则常山都尉龚奋、长信少府夏侯胜、韦丞相节侯父子、鲁扶卿、前将军萧望之、安昌侯张禹,并名其学。张禹本授《鲁论》,晚讲《齐论》,后遂合而考之,删其烦惑。除去《齐论·问王》、《知道》二篇,从《鲁论》二十篇为定,号《张侯论》,当世重之。周氏、包氏为之章句,马融又为之训。又有古《论语》,与《古文尚书》同出,章句烦省,与《鲁论》不异,唯分《子张》为二篇,故有二十一篇。孔安国为之传。汉末,郑玄以《张侯论》为本,参考《齐论》、古《论》而为之注。魏司空陈群、太常王肃、博士周生烈,皆为义说。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。是后诸儒多为之注,《齐论》遂亡。古《论》先无师说,梁、陈之时,唯郑玄、何晏立于国学,而郑氏甚微。周、齐,郑学独立。至隋,何、郑并行,郑氏盛于人间。其《孔丛》、《家语》,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。《尔雅》诸书,解古今之意,并五经总义,附于此篇。

  《河图》二十卷〔梁《河图洛书》二十四卷,目录一卷,亡。〕《河图龙文》一卷《易纬》八卷〔郑玄注。梁有九卷。〕《尚书纬》三卷〔郑玄注,梁六卷。〕

  《尚书中候》五卷〔郑玄注。梁有八卷,今残缺。〕《诗纬》十八卷〔魏博士宋均注。梁十卷。〕《礼纬》三卷〔郑玄注,亡。〕《礼记默房》二卷〔宋均注。梁有三卷,郑玄注,亡。〕

  《乐纬》三卷〔宋均注。梁有《乐五鸟图》一卷。亡。〕

  《春秋灾异》十五卷〔郗萌撰。梁有《春秋纬》三十卷,宋均注。《春秋内事》四卷,《春秋包命》二卷,《春秋秘事》十一卷,《书、易、诗、孝经、春秋、河洛纬秘要》一卷,《五帝钩命决图》一卷。亡。〕

  《孝经勾命决》六卷〔宋均注。〕《孝经援神契》七卷〔宋均注。〕

  《孝经内事》一卷〔梁有《孝经杂纬》十卷,宋均注。《孝经元命包》一卷,《孝经古秘援神》二卷,《孝经古秘图》一卷,《孝经左右握》二卷,《孝经左右契图》一卷,《孝经雌雄图》三卷,《孝经异本雌雄图》二卷,《孝经分野图》一卷,《孝经内事图》二卷,《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》一卷,又《口授图》一卷。又《论语谶》八卷,宋均注。《孔老谶》十二卷,《老子河洛谶》一卷,《尹公谶》四卷,《刘向谶》一卷,《杂谶书》二十九卷,《尧戒舜、禹》一卷,《孔子王明镜》一卷,《郭文金雄记》一卷,《王子年歌》一卷,《嵩高道士歌》一卷。亡。〕

  右十三部,合九十二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三十二部,共二百三十二卷。〕

  《易》曰“河出图,洛出书”然则圣人之受命也,必因积德累业,丰功厚利,诚著天地,泽被生人,万物之所归往,神明之所福飨,则有天命之应。盖龟龙衔负,出于河、洛,以纪易代之徵,其理幽昧,究极神道。先王恐其惑人,秘而不传。说者又云,孔子既叙六经,以明天人之道,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,故别立纬及谶,以遗来世。其书出于前汉,有《河图》九篇,《洛书》六篇,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。又别有三十篇,云自初起至于孔子,九圣之所增演,以广其意。又有《七经纬》三十六篇,并云孔子所作,并前合为八十一篇。而又有《尚书中候》、《洛罪级》、《五行传》、《诗推度灾》、《汜历枢》、《含神务》、《孝经勾命诀》、《援神契》、《杂谶》等书。汉代有郗氏、袁氏说。汉末,郎中郗萌集图纬谶杂占为五十篇,谓之《春秋灾异》。宋均、郑玄并为谶律之注。然其文辞浅俗,颠倒舛谬,不类圣人之旨。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后,或者又加点窜,非其实录。起王莽好符命,光武以图谶兴,遂盛行于世。汉时,又诏东平王苍,正五经章句,皆命从谶。俗儒趋时,益为其学,篇卷第目,转加增广。言五经者,皆凭谶为说。唯孔安国、毛公、王璜、贾逵之徒独非之,相承以为妖妄,乱中庸之典。故因汉鲁恭王、河间献王所得古文,参而考之,以成其义,谓之“古学”。当世之儒,又非毁之,竟不得行。魏代王肃,推引古学,以难其义。王弼、杜预,从而明之,自是古学稍立。至宋大明中,始禁图谶,梁天监已后,又重其制。及高祖受禅,禁之逾切。炀帝即位,乃发使四出,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,皆焚之,为吏所纠者至死。自是无复其学,秘府之内,亦多散亡。今录其见存,列于六经之下,以备异说。

  《三苍》三卷〔郭璞注。秦相李斯作《苍颉篇》,汉扬雄作《训纂篇》,后汉郎中贾鲂作《滂喜篇》,故曰《三苍》。梁有《苍颉》二卷,后汉司空杜林注,亡。〕

  《埤苍》三卷〔张揖撰。梁有《广苍》一卷,樊恭撰,亡。〕《急就章》一卷〔汉黄门令史游撰。〕《急就章》二卷〔崔浩撰。〕《急就章》三卷〔豆卢氏撰。〕

  《吴章》二卷〔陆机撰。〕《小学篇》一卷〔晋下邳内史王义撰。〕《少学》九卷〔杨方撰。〕《始学》一卷

  《劝学》一卷〔蔡邕撰。有司马相如《凡将篇》,班固《太甲篇》、《在昔篇》,崔瑗《飞龙篇》,蔡邕《圣皇篇》、《黄初篇》、《吴章篇》,蔡邕《女史篇》,合八卷,又《幼学》二卷,朱育撰。《始学》十二卷,吴郎中项峻撰。又《月仪》十二卷。亡。〕

  《发蒙记》一卷〔晋著作郎束皙撰。〕《启蒙记》三卷〔晋散骑常侍顾恺之撰。〕《启疑记》三卷〔顾恺之撰。〕《千字文》一卷〔梁给事郎周兴嗣撰。〕

  《千字文》一卷〔梁国子祭酒萧子云注。〕《千字文》一卷〔胡肃注。〕《篆书千字文》一卷《演千字文》五卷

  《草书千字文》一卷

  《古今字诂》三卷〔张揖撰。梁有《难字》一卷,《错误字》一卷,并张揖撰。《异字》二卷,朱育撰。《字属》一卷,贾鲂撰。亡。〕

  《杂字解诂》四卷〔魏掖庭右丞周氏撰。梁有《解文字》七卷,周成撰。《字义训音》六卷,《古今字苑》十卷,曹侯彦撰。亡。〕《杂字指》一卷〔后汉太子中庶子郭显卿撰。〕

  《字指》二卷〔晋朝议大夫李彤撰。梁有《单行字》四卷,李彤撰。又《字偶》五卷。亡。〕

  《说文》十五卷〔许慎撰。梁有《演说文》一卷,庾俨默注,亡。〕《说文音隐》四卷《字林》七卷〔晋弦令吕忱撰。〕《字林音义》五卷〔宋扬州督护吴恭撰。〕

  《古今字书》十卷《字书》三卷《字书》十卷《字统》二十一卷〔阳承庆撰。〕

  《玉篇》三十一卷〔陈左卫将军顾野王撰。〕《字类叙评》三卷〔侯洪伯撰。〕

  《要字苑》一卷〔宋豫章太守谢康乐撰。梁有《常用字训》一卷,殷仲堪撰。《要用字对误》四卷,梁轻车参军邹诞生撰,亡。〕

  《要用杂字》三卷〔邹里撰。梁有《文字要记》三卷,王义撰,亡。〕《俗语难字》一卷〔秘书少监王劭撰。〕《杂字要》三卷〔密州行参军李少通撰。〕

  《文字整疑》一卷《正名》一卷《文字集略》六卷〔梁文贞处士阮孝绪撰。〕《今字辩疑》三卷〔李少通撰。〕

  《异字同音》一卷〔梁有《释字同音》三卷,宋散骑常侍吉文甫撰。〕《字宗》三卷〔薛立撰。〕

  《文字谱》一卷〔梁有《古今文字序》一卷,刘歊撰。《文字统略》一卷,焦子明撰。亡。〕《文字辩嫌》一卷〔彭立撰。〕《辩字》一卷〔戴规撰。〕

  《杂字音》一卷《借音字》一卷《音书考源》一卷《声韵》四十一卷〔周研撰。〕

  《声类》十卷〔魏左校令李登撰。〕《韵集》十卷《韵集》六卷〔晋安复令吕静撰。〕《四声韵林》二十八卷〔张谅撰。〕

  《韵集》八卷〔段弘撰。〕

  《群玉典韵》五卷〔梁有《文章音韵》二卷,王该撰。又《五音韵》五卷。亡。〕《韵略》一卷〔阳休之撰。〕《修续音韵决疑》十四卷〔李概撰。〕

  《纂韵钞》十卷《四声指归》一卷〔刘善经撰。〕《四声》一卷〔梁太子少傅沈约撰。〕《四声韵略》十三卷〔夏侯咏撰。〕

  《音谱》四卷〔李概撰。〕《韵英》三卷〔释静洪撰。〕《通俗文》一卷〔服虔撰。〕《训俗文字略》一卷〔后齐黄门郎颜之推撰。〕

  《证俗音字略》六卷〔梁有《诂幼》二卷,颜延之撰。《广诂幼》一卷,宋给事中荀楷撰。亡〕。《文字音》七卷〔晋荡昌长王延撰。梁有《纂文》三卷,亡。〕

  《翻真语》一卷〔王延撰。〕《真言鉴诫》一卷《字书音同异》一卷《叙同音义》三卷

  《河洛语音》一卷〔王长孙撰。〕《国语》十五卷《国语》十卷《鲜卑语》五卷

  《国语物名》四卷〔后魏侯伏侯可悉陵撰。〕《国语真歌》十卷《国语杂物名》三卷〔侯伏侯可悉陵撰。〕《国语十八传》一卷

  《国语御歌》十一卷《鲜卑语》十卷《国语号令》四卷《国语杂文》十五卷

  《鲜卑号令》一卷〔周武帝撰。〕《杂号令》一卷《古文官书》一卷〔后汉议郎卫敬仲撰。〕《古今奇字》一卷〔郭显卿撰。〕

  《六文书》一卷《四体书势》一卷〔晋长水校尉卫恒撰。〕《杂体书》九卷〔释正度撰。〕《古今八体六文书法》一卷

  《古今篆隶杂字体》一卷〔萧子政撰。〕《古今文等书》一卷《篆隶杂体书》二卷《文字图》二卷

  《古今字图杂录》一卷〔秘书学士曹宪撰。〕《婆罗门书》一卷〔梁有《扶南胡书》一卷。〕《外国书》四卷《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》一卷

  《一字石经周易》一卷〔梁有三卷。〕《一字石经尚书》六卷〔梁有《今字石经郑氏尚书》八卷,亡〕《一字石经鲁诗》六卷〔梁有《毛诗》二卷,亡。〕

  《一字石经仪礼》九卷《一字石经春秋》一卷〔梁有一卷。〕《一字石经公羊传》九卷《一字石经论语》一卷〔梁有二卷。〕

  《一字石经典论》一卷《三字石经尚书》九卷〔梁有十三卷〕。《三字石经尚书》五卷《三字石经春秋》三卷〔梁有十二卷。〕

  右一百八部,四百四十七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一百三十五部,五百六十九卷。〕

  孔子曰“必也正名乎”名谓书字。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”说者以为书之所起,起自黄帝苍颉。比类象形谓之文,形声相益谓之字,著于竹帛谓之书。故有象形、谐声、会意、转注、假借、处事六义之别。古者童子示而不诳,六年教之数与方名。十岁入小学,学书计。二十而冠,始习先王之道,故能成其德而任事。然自苍颉讫于汉初,书经五变:一曰古文,即苍颉所作。二曰大篆,周宣王时史籀所作。三曰小篆,秦时李斯所作。四曰隶书,程邈所作。五曰草书,汉初作。秦世既废古文,始用八体,有大篆、小篆、刻符、摹印、虫书、署书、殳书、隶书。汉时以六体教学童,有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隶书、缪篆、虫鸟,并藁书、楷书、悬针、垂露、飞白等二十馀种之势,皆出于上六书,因事生变也。魏世又有八分书,其字义训读,有《史籀篇》、《苍颉篇》、《三苍》、《埤苍》、《广苍》等诸篇章,训诂、《说文》、《字林》、音义、声韵、体势等诸书。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,又得西域胡书,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,文省而义广,谓之婆罗门书,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,今取以附体势之下。又后魏初定中原,军容号令,皆以夷语,后染华俗,多不能通,故录其本言,相传教习,谓之“国语”,今取以附音韵之末。又后汉镌刻七经,著于石碑,皆蔡邕所书。魏正始中,又立三字石经,相承以为七经正字。后魏之末,齐神武执政,自洛阳徙于邺都,行至河阳,值岸崩,遂没于水。其得至邺者,不盈太半。至隋开皇六年,又自邺京载入长安,置于秘书内省,议欲补缉,立于国学。寻属隋乱,事遂寝废,营造之司,因用为柱础。贞观初,秘书监臣魏徵,始收聚之,十不存一。其相承传拓之本,犹在秘府,并秦帝刻石,附于此篇,以备小学。

  凡六艺经纬六百二十七部,五千三百七十一卷。〔通计亡书,合九百五十部,七千二百九十卷〕。

  《传》曰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道”古之君子,多识而不穷,畜疑以待问:学不逾等,教不陵节。言约而易晓,师逸而功倍。且耕且养,三年而成一艺。自孔子没而微言绝,七十子丧而大义乖,学者离群索居,各为异说。至于战国,典文遗弃,六经之儒,不能究其宗旨,多立小数,一经至数百万言。致令学者难晓,虚诵问答,唇腐齿落而不知益。且先王设教,以防人欲,必本于人事,折之中道。上天之命,略而罕言,方外之理,固所未说。至后汉好图谶,晋世重玄言,穿凿妄作,日以滋生。先王正典,杂之以妖妄,大雅之论,汨之以放诞。陵夷至于近代,去正转疏,无复师资之法。学不心解,专以浮华相尚,豫造杂难,拟为仇对,遂有芟角、反对、互从等诸翻竞之说。驰骋烦言,以紊彝叙,譊々成俗,而不知变,此学者之蔽也。班固列六艺为九种,或以纬书解经,合为十种。

<
目录
>